

1.
動詞
比較,較量。
2.
動詞
能夠相比;比得上。
3.
動詞
比畫。
4.
動詞
〈方〉對著;向著。
5.
動詞
仿照。
6.
動詞
比方,模擬,做譬喻。
7.
名詞
兩個數相比較,前項和后項的關系是被除數和除數的關系,如3∶5,3是前項,5是后項,比值是3/5。
8.
動詞
表示比賽雙方得分的對比。
9.
介詞
引入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對象。
10.
名詞
(Bǐ)姓。
11.
動詞
〈書〉緊靠;挨著。
12.
動詞
依附;勾結。
13.
近。
14.
動詞
等到。
1.
“夶”的今字。
2.
勾結。
1.出自《禮記·緇衣》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
2.出自《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出自《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
4.出自《明史·徐學詩傳》內結權貴,外比群小。
3.
順從;附從。
1.出自《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仁人隆也,比中而行之。
2.出自《朱子語類》伊川《易傳·比·彖辭》有云:“以圣人之心言之,固至誠以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后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
3.出自《讀書雜志·荀子二》比,順也,從也。
4.
輔助。
1.出自《易·比》比,輔也。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
3.出自《文選·陸機〈文賦〉》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
4.出自《群經平議·左傳二》“以比叔向”者,以輔叔向也。
5.
配合;適合。
1.出自《逸周書·大武》男女比。
2.出自《長笛賦》心樂五聲之和,耳比八音之調。
3.出自《演連珠》音以比耳為美,色以悅目為歡。
4.出自《文心雕龍·情采》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
6.
緊密;細密。
1.出自《詩·周頌·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2.出自《呂氏春秋·達郁》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
3.出自《文選·王褒〈洞簫賦〉》膠致理比,挹抐???。
7.
篦子。參見“比余”。
1.出自《急就篇》鏡奩疏比各異工。
8.
周遍。
1.出自《墨子·節葬下》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
2.出自《漢書·王尊傳》〔匡衡〕設不正之席,使下坐上,相比為小惠於公門之下。
9.
并列;排列。
1.出自《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
2.出自《魏都賦》竦峭雙碣,方駕比輪。
3.出自《臺州重建中津橋記》聯竹比板,以斗江潮日夕之厄;尺量寸度,而當往來無窮之勞。
10.
齊同,等同。
1.出自《荀子·不茍》山淵平,天地比。
2.出自《人物志·八觀》是故鈞材而好學,明者為師;比力而爭,智者為雄。
3.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魚模當分》“魚”之與“模”,相去甚遠,不知周德清當日何故比而同之。
11.
近;靠近。
1.出自《書·召誥》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
2.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于民。
3.出自《齊民要術·種谷》苗長不能耘之者,以鉤鐮比地刈其草矣。
12.
相連接。
1.出自《論衡·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或詘弱綴跲,蹥蹇不比者為負。
13.
編次,排比。
1.出自《禮記·樂記》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2.出自《舊唐書·經籍志上》篇卷錯亂,難於檢閱,卿試為朕整比之。
14.
副詞。皆,都。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2.出自《平淮西碑》訴入其西,得賊將,輒釋不殺,用其策戰比有功。
3.出自《新唐書·辛云京傳》下有犯,雖絲毫比不肯貸。
4.出自《唐會要·論選事》此人至誠在公,實稱所使,凡所采訪七十余人,比并聞其嘉聲。
15.
通“庇”。寄托。
1.出自《莊子·秋水》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
16.
古代哈薩克族、布魯特族(即柯爾克孜族)稱其君長為比。
1.出自《茶余客話》哈薩克,古大宛地,回子一大國,稱其汗曰比。
2.出自《茶余客話》布魯特,回子之一種。在安集延、喀什噶爾之間。北亦與伊犁接。地廣人眾,稱其主曰比。
17.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
1.出自《易·比》比,吉。
18.
矢括;箭的入弦處。
1.出自《周禮·考工記·矢人》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
19.
比較;考校。
1.出自《周禮·天官·內宰》比其大小與其粗良,而賞罰之。
2.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則大比。
3.出自《漢書·石奮傳》是以切比閭里,知吏奸邪。
4.出自《論淮西事宜狀》所召募人兵數既足,加之教練,三數月后,諸道客軍一切可罷,比之征發遠人,利害懸隔。
20.
比方;比擬;比喻。
1.出自《詩·邶風·谷風》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2.出自《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3.出自《論衡·物勢》夫比不應事,未可謂喻。
4.出自《寓簡》人以東坡為戲,不知《妖亂志》所載吳堯卿事已有此語,東坡以比程之陋耳。
5.出自《準風月談·“感舊”以后(上)》施先生說我用瓶和酒來比“文學修養”是不對的,但我并未這么比方過。
21.
類;輩。
1.出自《漢書·敘傳上》班侍中本大將軍所舉,宜寵異之,益求其比,以輔圣德。
2.出自《后漢書·楊賜傳》霓之比,無德以色親。
3.出自《水經注·濟水二》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4.出自《舊唐書·隱逸傳序》盧鴻一、承禎之比所重者逃名。
5.出自《送周荇農南歸序》蔡邕、范蔚宗以下,如潘、陸、沈、任等比者,皆師班氏者也。
6.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上海所謂“文人”之墮落無賴,他處似乎未見其比。
22.
類似;相類。
1.出自《史記·天官書》太白白,比狼;赤,比心。
2.出自《夏日華山別韓博士愈》詩跡比斷根蓬,憂如長飲酒。
23.
仿效。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
24.
用手勢比畫。
1.出自《紅樓夢》因寶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2.出自《儒林外史》〔惡和尚〕右手執著風快的刀,在老和尚頭上試一試,比個中心。
3.出自《上海的早晨》〔張學海〕用手比了比,說:“起碼也有四倍,唔,我看,足足有五倍!”
25.
比照;按照。
1.出自《書·呂刑》上下比罪,無僭亂辭。
2.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26.
例;成例。
1.出自《禮記·王制》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
2.出自《韓非子·有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3.出自《后漢書·張敏傳》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殺之,肅宗貰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為比。
4.出自《資治通鑒·漢靈帝熹平元年》至於衛后,孝武皇帝身所廢棄,不可以為比。
27.
對著;向著。
1.出自《酌中志·憂危竑議前紀》今跋中詞意所指,直比皇上、貴妃,是敢於無君,一何至此哉!
2.出自《新兒女英雄傳》雙喜從門背后跳出去,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兒,用盒子槍比著他。
28.
副詞。本來。
1.出自《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斫營比是王陵過,無拿老母有何愆?
2.出自《敦煌變文集·八相變文》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
3.出自《北夢瑣言》仁矩比節使下小校,驟居內職,性好狎邪。
29.
舊時官府緝拿人犯或征收租賦、額派人役等,定期催逼,謂之比。
1.出自《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差四名民壯,鎖押張千、李萬二人,追尋沈襄,五日一比。
2.出自《儒林外史》問明了各項內的余利,不許欺隱,都派入官,三日五日一比。
3.出自《明季北略》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
4.出自《挽船曲》窮搜急比勢如火,那知人夫不用用金錢。
30.
《詩》六義之一。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
1.出自《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出自《梁書·文學傳上·鐘嶸》因物喻志,比也。
3.出自《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4.出自《漢文學史綱要》賦、比、興,以體制言:賦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
31.
周代地方的基層組織。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32.
指同類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亦指兩個同類量,其中一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1.出自《解放日報》研發經費與GDP之比反映一國在推動自主創新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世界領先國家的水平是3%左右。
2.出自如:這里的小麥年產量和水稻年產量約為一與四之比。
33.
表示比賽進行中或結束時雙方得分的對比。
1.出自《人民日報》頭球破門,場上比分成為一比一。
2.出自如:場上的比分是十四比五;甲隊以二比一勝了乙隊。
34.
姓。漢代有比銅鉗。見《后漢書·西羌傳》。
1.出自《姓觿?紙韻》比氏,世本云:商裔,比干之后。
35.
副詞。近日,近來。
1.出自《后漢書·宦者傳·呂強》比谷雖賤,而戶有饑色。
2.出自《參軍帖》雨蒸,比各可不?
3.出自《北齊書·元暉業傳》文襄嘗問之曰:“比何所披覽?”
4.出自《送蕭秘校》詩比從江南來,又從江南去。
36.
副詞。連續;頻頻。
1.出自《戰國策·燕策二》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2.出自《漢書·文帝紀》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
3.出自《新唐書·關播傳》帝曰:“朕比下詔求賢才,又遣使黜陟,搜逮所遺,須能者用之,若何?”
4.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關于民清軍交戰情況》比月以來,鋒鏑交加,死亡枕借。
37.
副詞。每。
1.出自《禮記·王制》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2.出自《圣武記》凡土司貢,或比年一貢,或三年一貢。
38.
副詞。先前;以前。
1.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
2.出自《劇談錄·龍待詔相笏》某比不熟識于侍郎,今日見之,觀其骨狀,真為貴人。
3.出自《新唐書·宇文融傳》朕比不置左右仆射,正以公在省耳。
39.
介詞。待到;等到。
1.出自《左傳·莊公十二年》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
2.出自《史記·殷本紀》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3.出自《百喻經·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后示王。
4.出自《金壺浪墨·果勇夫人》比大芳至,天大風雪,夫人冒雪抱子,泰然登程。
5.出自《墳·文化偏至論》雖然,教權龐大,則覆之假手于帝王,比大權盡集一人,則又顛之以眾庶。
40.
介詞。為;替。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
41.
介詞。與,同。
1.出自《莊子·天地》不推,誰其比憂!
42.
介詞。比起……來。用來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差別。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
2.出自《餞王相公出牧括州》詩縉云詎比長沙遠,出牧猶承明主恩。
3.出自《西游記》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
4.出自貓比老鼠還要沉默。
43.
親近;和睦。
1.出自《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
3.出自《三國演義》某太史慈……與孔融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
1.見"殺坯"。
1.亦作"殺胚"。
2.方言。猶言該死的。
1.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后因以"殺妻求將"比喻人為追求功名利祿而不惜忍心害理。
①兇狠惡煞的形象滿臉殺氣|殺氣騰騰。②出氣;把心里的怨恨兇狠地向人發泄一不開心就拿丫頭們殺氣。
1.謂殺伐之氣很盛。形容氣勢兇狠。
1.方言。詈詞。猶言不得好死的。
①古代用火燙炙竹簡,使青竹水分除去,就不會再被蟲蛀蝕,所以書寫這一過程叫殺青”◇指文章最后寫定完稿殺青交稿|《三蒼》奇字已殺青。②綠茶加工的首道工序,使鮮葉水分蒸發,保持綠色,便于揉捻。
1.謂沒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太認真。
1.殺人不露痕跡。比喻以陰險毒辣的手段害人。
1.形容極其殘暴。
1.猶找死。喻在是非場中出頭惹禍。
1.謂將人處死。
2.指為隱瞞真象而殺害知情人的兇惡手段。
1.形容殺人多﹐極輕視人命。
1.見"殺人如麻"。
1.形容殺人極多。
1.見"殺人如麻"。
1.被殺死的人布滿原野。形容殺人極多。
1.殺害人命﹐搶奪財物。指盜匪行為。語本《書.康誥》"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孔傳"殺人﹐顛越人﹐于是以取貨利。"
1.謂刀劍鋒利﹐寒光逼人。
1.指武器的殺傷威力。
1.舍生;喪生。
語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指犧牲生命,保全仁德和正義。
1.猶言殺身成仁。
1.古代指音樂中的肅殺之聲。
2.殺伐之聲﹐交戰時喊殺之聲。
1.削減﹐節省。
1.古代用于打獵的一種箭。
1.收束。
1.古代軍隊中經挑選特別悍勇善戰的兵士。
2.刺殺人的兇手。
3.比喻競賽中技藝高超﹑致對方慘敗的人。
1.原指锏術中的絕招。《說唐》第九回"秦瓊把锏法一路路傳與羅成﹐看看傳到殺手锏﹐心中一想'不要吧﹐表弟勇猛﹐我若傳了他殺手锏﹐天下只有他﹐沒有我了。'"后用以比喻最利害的一手。
1.減省。
1.舊時犯人收監前﹐常先施以棒打﹐使其懾服﹐稱"殺威棒"。
2.泛指逼人懾服的毆打。
1.見"殺威棒"。
1.將人殺死殉葬。
1.使藥力減低。意指有抗藥性。
1.佛家以殺生為罪業﹐稱"殺業"。
1.見"殺一儆百"。
1.見"殺一礪百"。
1.猶言殺一儆百。
1.猶言節衣縮食。
1.殺牲祭祖。
1.見"殺人越貨"。
1.形容因痛而失聲高叫。
1.截止﹐停止。
1.謂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言行一致。
1.最厲害的招數或本領。
2.指象棋中殺死對方將帥的一著棋。
1.書法中草書的收筆。
1.嗓音嘶啞不圓潤。
1.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2.沙灘。
1.方言。沙土平地。
2.指濱海沙礫或卵石順延海岸方向所構成的狹長海岸堆積地貌,因形如堤壩,故名。
1.亦作"沙版"。用朱砂涂飾的板壁。
2.樹木因地層變動而久埋土中者,稱做"陰沉木"。一般多為杉木,故亦稱為"沙板"。以其質堅耐久,舊多作制棺材之用。
3.指用這種木材制成的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