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傷心,哀痛。
2.
動詞
憐憫。
3.
動詞
思念。
4.
名詞
(Bēi)姓。
1.
哀痛,傷心。
1.出自《詩·豳風·七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2.出自《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3.出自《玉蝴蝶》詞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4.出自《哭江進之》詩案有君遺跡,時時動我悲。
5.出自《書信集·致臺靜農》敝寓如常,可釋遠念,令人心悲之事自然也不少,但也悲不了許多。
2.
悲壯,悲涼。
1.出自《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2.出自《題三會寺倉頡造字臺》詩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
3.
謂悲感動人。
1.出自《論衡·自紀》蓋師曠調音,曲無不悲。
2.出自《文賦》猶弦么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
4.
思念;悵念。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
2.出自《贈從兄車騎》詩孤獸思故藪,離鳥悲舊林。
3.出自《菩薩蠻》詞無憀悲往事,爭那牽情思。
4.出自《重修松竇庵記》州司馬楊家骍、茂才楊國蕓等悲清澗之志,請於敬,謀之數年,用公使銀葺佛殿及寮房,贖其田歸之。
5.
憐憫。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2.出自《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毖灾?,貌若甚戚者。余悲之。
6.
佛教語。謂愿解他人痛苦之心。
1.出自《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偶然;有時候大家聚精會神地聽著,~有人笑一兩聲。
從書本或別人的經驗中取得的經驗(跟‘直接經驗’相對 )。
從出售商品(主要是日用品)或服務性行業中征收的稅。這種稅不由納稅人負擔,間接由消費者等負擔,所以叫間接稅。
由兩個以上的前提推出結論的推理。參看〖三段論〗。
兩者之間的距離從足跡的前后~可以知道動物四肢或軀體的長短。
為了使作物的每棵植株有一定的營養面積,按照一定的株距留下幼苗,把多余的苗去掉 。
腦的一部分,在大腦兩半球的中間,由許多形狀不規則的灰質塊和神經纖維構成。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參看〖丘腦〗。
〈書〉隔一天。
兩種原色配合成的顏色,如紅和黃配合成的橙色,黃和青配合成的綠色。
動作、變化等每隔一定時間停止一會兒心臟病患者常常有~脈搏。
錯雜紅白~。
在一塊耕地上間隔地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如玉米和綠豆兩種作物間作,就是在兩行玉米之間種一行或兩行綠豆。也叫間種。
1.亦作"肩靶"。
2.肩膀。
1.見"肩巴"。
1.比肩共拜。
(~兒)人的胳膊或動物前肢和軀干相連的部分◇~兒硬(能擔負重大責任)ㄧ溜~(不負責任)。
1.謂難以相比﹐難以企及。
1.謂相繼而起﹐連續不斷。
1.肩并著肩。形容人多。
1.肩與髀﹐人體的樞要部分。引申為要沖地區。
1.肩膀﹐人頸下臂上的部分。
2.比喻能夠擔當的責任。
1.肩相差次。指并立。
1.肩因負重而發紅。
1.擔當。
1.并肩相從﹐依年齒以序長幼。謂僚友交游。
1.肩負﹐擔負。
1.木偶戲﹐傀儡戲。因道具簡單﹐一人攜之可行﹐故稱。
1.槍的隱語。
1.見"肩輿"。
1.肩挑的小販。
1.挑夫或轎夫。
1.肩挑或肩扛。
2.擔負。
1.見"肩胛"。
①肩膀。②醫學上指肩膀的后部。
1.瘦小細長貌。
1.人體經穴名。
2.猶肩窩。
1.肩膀和屁股。借指人或牲物的全體。
1.猶任勞任怨。
1.見"肩摩"。
肩膀和肩膀相接觸,車輪和車輪相碰撞。形容行人車輛非常擁擠。也說摩肩擊轂。
1.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1.皇帝乘用的肩輿。
1.肩挨著肩。謂人多雜沓。
1.即肩章。
1.兩肩相并。形容親密。
1.僅能及肩的矮墻。語出《論語.子張》"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
1.承擔;敢任。
1.古時年幼者事年長者之禮。并行時斜出其左右而稍后?!抖Y記.曲禮上》"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鄭玄注"肩隨者﹐與之并行差退。"后遂用作忝在同列,得以追隨于后之意。
2.猶追隨。
3.跟上﹐比得上。
1.本為挑擔﹐亦借指工役。
①肩膀上~的擔子不輕。②〈方〉肩膀兩個~不一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