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怑愌”。不順。
1.出自《集韻·換韻》怑,怑愌,不順。
1.即靈芝。
1.猶神交。
1.猶旨意。
1.形容藝術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1.精神和形體。
1.神韻情致。
2.神情,神采。
1.精神智慧;意識。
2.謂才智卓越。
1.馬名。唐德宗的坐騎。
1.古代一種近乎文字游戲的雜體詩名。按文字形體結構的多種變化來揣度其義,組成詩句。因設想新奇,啟人神智,故名。
1.神明的內心。舊時常用以稱頌帝王的意旨。
古代指中原地區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借指中國神州大地|六億神州盡舜堯。
1.見"神州"。
1.僧道等念以祈神消災的咒語。
1.即符咒。
1.帝王后裔的美稱。
1.猶明珠。
2.指唐代蹴球戲中的皮質圓球。
3.苦葴的別稱。
1.百神之主。
2.謂人民。
3.古代為已死的君主﹑諸侯作的牌位,用木或石制成。
4.后民間亦立神主祭祀死者。
5.主管祀神的人。
1.寫著死者名字的狹長的小木牌,祭祀供奉時作為魂靈依附的牌位。
1.碑套。
1.小水洲的美稱。謂有神靈在此活動,故稱。
1.謂神明暗中相助。
1.見"神拳"。
1.精神貫注。
1.項羽坐騎烏騅的美稱。
1.天資,稟賦。
1.謂祖先的遺像。
2.太平天國對天王﹑天兄與幼主的別稱。意為他們皆為上帝(神)的子孫。
1.古代指堯廟。一說指堯太祖文祖之宗廟。
2.后亦用以指天子的祖廟。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來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2.猶高足。
3.神靈般的腳步。形容行走快速。
1.亦稱"神變月"。
2.正﹑五﹑九三長齋月之異名。佛教語。謂每年正﹑五﹑九三月諸天神以神足巡行四天下,視察善惡,故名。在此三月中每月初一至十五日持每日不過中食之戒。
1.謂神靈所樹立。
1.心神陶醉向往。
1.謂命中逢兇神惡煞而生禍事。
1.見"神座"。
1.亦作"神坐"。
2.神主牌位。亦指神像坐位。
1.同"神祇"。
1.傳說中稱有靈異的龜。
2.水龜的別稱。中醫用以制作龜甲入藥。
1.謂像神龜那樣自得其樂。比喻不為仕宦所羈,逍遙自在。
1.指銹斑。
1.謂鐵生銹。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
1.古代官名。
1.春秋時赤狄部落名。隗姓。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南。
1.木名。
1.亦作"沉哀"。
2.深沉的悲哀。
清末官員。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任江西巡撫,鎮壓太平軍。調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被派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海防,對開發臺灣有所貢獻。1875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擴充水師,督辦海防,與李鴻章同為清政府籌建海軍的主持者。
1.南朝宋鮑照與南朝梁沈約的并稱。兩人均為著名的文學家。
1.亦作"沉悲"。
2.極度悲傷。
1.亦作"沉碧"。
2.深綠色。
1.謂沉璧于河。古代盟誓或祭祀時所舉行的一種儀式。
2.指映在水中的月影。
1.淵深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