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羛”。
2.
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范。
1.出自《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2.出自《韓非子·忠孝》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
3.
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范的要求。
1.出自《漢書·田叔傳》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義不傷先人名。”
2.出自《明史·于謙傳》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
4.
認為合乎正義或道德規范而加以稱許。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於是襄子大義之。
2.出自《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銘》諸番義公之為。
5.
理應。
1.出自《易·需》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2.出自《周易大傳今注·需》《易傳》常以義為宜。義、宜古通用。《旅·象傳》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釋文》:“一本作宜其焚也。”此本書義、宜通用之證。
6.
適應,順應。
1.出自《墨子·節葬下》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
7.
名分。
1.出自《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貴賤,制爵秩,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
2.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8.
善良。亦指善良的行為。
1.出自《書·皋陶謨》強而義。
2.出自《禮記·緇衣》有國者章義??惡。
3.出自《大同書》立法者將導人以上達,則人爭向上而為義;將抑人以下達,則人爭向下流而為惡。
9.
意義;道理。
1.出自《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出自《穀梁傳·昭公四年》《春秋》之義,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也。
3.出自《論衡·程材》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
10.
引申為用意。
1.出自《本朝政要策·文館》悉擇當世聰明魁壘之士,其義非獨使之尋文字,窺筆墨也。
11.
恩義;情誼。
1.出自《鶯鶯傳》及薦寢席,義盛情深。
12.
指保持恩義、情誼。
1.出自《聊齋志異·羅剎海市》此后妾為君貞,君為妾義,兩地同心,即伉儷也。
13.
謂用于施舍、救濟的;為公益而不取報酬的。如:義倉,義田;義演。
1.出自《三國志·魏志·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
14.
名義上的;假的。如:義父,義兒;義齒,義肢。
1.出自《容齋隨筆》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襕、義領。
15.
語首助詞,無義。
1.出自《書·大誥》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
16.
太平天囯爵名之一。
1.出自《改定天歷詔》朕詔……六部、義、主、佐將、內外各省眾官將兵知之。
17.
通“議”。
1.出自《戰國策·東周策》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
2.出自《韓非子·揚權》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
3.出自《漢紀·高后紀》高帝與呂后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呂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義。
18.
通“俄”。奸邪。參見“義民”。
1.出自《書·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
2.出自《書·呂刑》鴟義奸宄。
3.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掩義隱賊。
19.
通“峨”。參見“義然”。峨然,高大貌。
1.出自《莊子·天道》而狀義然。
20.
姓。漢有義縱。見《漢書》本傳。
1.出自《漢書·酷吏傳·義縱》義縱,河東人也。
1.代稱老年人。
1.指老人。
1.魚名。
1.鮐魚般的斑紋。
1.年老的容顏。
1.癡呆,愚鈍無知。
1.臺佟,東漢隱士,隱于武安山,鑿穴為居。事見《后漢書.逸民傳》。
1.即油菜。
1.古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干將所鑄。
2.指商伊尹。因其輔太甲為阿衡﹐故稱。
3.喻權柄。
太阿即泰阿,古劍名。倒拿著寶劍,把劍柄交給別人。比喻授人權柄,自受其害。語出《漢書·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①星名。即金星”,又名啟明星”。②山名。在陜西西當太白有鳥道。
在朝鮮半島東部。全長450千米,海拔約1000米。東坡陡峻,西坡平緩。最高峰雪岳山海拔1708米。是半島中、南部各大河的源地。森林茂密。
1.即金星。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二顆行星﹐也是各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我國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現在東方時叫啟明﹐晩上出現在西方時叫長庚。
1.大半﹐多半。
①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周代始置,為輔弼國君的重臣◇代沿置,多為大臣加銜,表示恩寵,并無實職。又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之官。②宋元時稱廟祝、巫師為太保”。③對綠林好漢的尊稱所有財物,但憑太保取去。
1.官名。為殷六太之一。周時屬春官﹐為卜官之長。秦漢有太卜令。北魏有太卜博士。北齊有太卜局丞。北周有太卜大夫。隋唐設太卜令。宋以太卜隸司天臺﹐不置專官。參閱《通典.職官七》﹑《續通典.職官七》。
1.古代京師儲谷的大倉。
2.胃的別名。本以太倉喻胃﹐后徑稱胃為太倉。
1.大谷倉中一粒小米﹐喻極渺小。語出《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祒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1.猶太倉稊米。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漢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歷代因之﹐則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北魏稱太常卿﹐北齊稱太常寺卿﹐北周稱大宗伯﹐隋至清皆稱太常寺卿。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職官七》。
1.后漢周澤為太常﹐虔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其老病﹐窺問疾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收送詔獄﹐時人譏之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言澤不近人情﹐難為其妻。見《后漢書.儒林傳下.周澤》◇用為夫妻不同居的典實。
1.唐雅樂名。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孫﹑張文收等斟酌古今﹐參定雅樂﹐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稱太常雅樂。參閱宋王溥《唐會要.雅樂》。
1.驕泰奢侈。
1.謂極其虛靜和諧的境界。
1.亦作"大初"。
2.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
3.指太古時期。
4.道家指道的本源。
1.漢歷法名『武帝太初元年鄧平﹑落下閎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太初歷》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推算出135個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1.亦作"太簇"。
2.十二律中陽律的第二律。
3.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為農歷正月的別名。
1.見"太蔟"。
1.古代高麗官職名。
1.皇帝尊其弟之稱。
1.太古之帝。指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等。
2.謂天帝。
1.三國魏以來尊稱諸王之母為太妃。
2.清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遺留的妃﹑嬪為太妃﹑太嬪。
1.漢制﹐列侯之母稱太夫子。
2.后世官吏之母﹐不論存歿﹐亦稱太夫人。唐韓愈有《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宋政和間﹐曾以"太"字為對生者的尊稱﹐令凡追封者皆去"太"字。見宋徐度《卻掃編》卷上。
1.官名。《周禮.天官》有大府﹐掌府藏會計。秦漢并其職于司農少府。南朝梁置太府卿﹐專管皇室的庫儲出納。北齊曰太府寺。北周有太府中大夫﹐掌貢賦貨賄。唐曾改太府為外府﹐掌國家錢谷的保管出納﹐旋復舊。宋以太府半屬國家行政﹐半屬宮廷事務。遼﹑金﹑元改宋以前的太府寺為太府監。明廢。參閱《通典.職官八》﹑《續通典.職官八》。
1.祖父。
1.官名。(1)三公之一。周代始置﹐輔弼天子治理天下。《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秦廢『復置,次于太師。歷代沿置,多以他官兼領。明清則為贈官﹑加銜之用,并無實職。參閱《歷代職官表》卷六七。(2)輔導太子的官﹐西漢時稱為太子太傅。
1.大羹。
1.泉名。在今河南汲縣。
1.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俗稱姜太公。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尚窮困年老﹐釣于渭濱。文王出獵﹐遇之﹐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佐武王滅殷﹐封于齊。
1.太廟。
1.明清時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
遠古;上古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
原稱太古代”。地質歷史中最早的一個時代。自40億年前至25億年前,持續時間約為15億年。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太古宇。巖石主要為變質巖,如片麻巖、板巖等,中國主要分布在北方。該時期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期,形成的礦產很豐富。
1.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屬少府。兩漢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時太官掌百官之饌﹐屬光祿卿。北齊﹑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歸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參閱《通典.職官七》。
1.《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藴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于人﹐不宜以奉供養﹐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罷。"后以冬蔥為太官蔥。
1.過分。
2.古代關于氣運變化的用語。
1.猶言太嬌癡。生﹐語助詞。
1.即伏羲氏。昊﹐通"皥"。
1.天。
1.即太皞。傳說中古帝名。
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