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屬于國家或集體,而非個人私有的(跟“私”相對)。
2.
形容詞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大多數適用的。
3.
形容詞
屬于國際間的。
4.
動詞
使公開;讓大家都知道。
5.
形容詞
公平;沒有偏私。
6.
名詞
屬于國家或集體的事。
7.
名詞
(Gōng)姓。
8.
名詞
古代貴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
9.
名詞
對年長男子的尊稱。
10.
名詞
丈夫的父親;公公。
11.
形容詞
屬性詞。(禽獸)雄性的(跟“母”相對)。
1.
公平;公正。
1.出自《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2.出自《呂氏春秋·序意》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
3.出自《金瓶梅詞話》易老韶光休浪度,最公白發不相饒。
2.
公共;共同。
1.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出自《鹖冠子·天則》夫裁衣而知擇其工,裁國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也。
3.出自《張子正蒙注·中正》天下之公欲,即理也。
4.出自《新華頌》工業化,氣如虹,耕者有田天下公。
3.
朝廷;國家;公家。
1.出自《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2.出自《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
3.出自《為張著作謝父官表》不意臣父衰耄,恃寵忘公,貪潤微財,取犯朝憲。
4.出自《唐語林·補遺一》海州南有溝水,上通淮、楚,公私漕運之路也。
5.出自又如:公事公辦;假公濟私。
4.
公事,政府或機關的工作。
1.出自《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2.出自《登廣教院閣》詩岑寂禪扉啟晝關,公余為會一開顏。
3.出自《水滸傳》若是做公的聽得,這場橫禍不小。
4.出自又如:上午辦公,下午開會。
5.
屬于國際間的。如:公海,公斤。
6.
不加隱蔽,毫無顧忌。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
2.出自《鹽鐵論·備胡》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
3.出自《老學庵筆記》〔顏巽〕他不法尤眾。有司稍按治,輒劫持之……公行狀牒。
4.出自《西游記》律云:公取竊取皆為盜。
7.
猶公布。
1.出自《燕山夜話·林白水之死》希望你能把他的不白之冤,公之世人,使死者在地下也能含笑長眠。
8.
對親屬的稱謂。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一》其子陳應止其公(陳軫)之行,曰:“夫魏欲絕楚、齊,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勸王多公之車。
2.出自《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
3.出自《史記·外戚世家》〔竇后〕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於長安。
4.出自《祭故陜府李司馬文》子婦諸孫,盈於室堂,公姑悅喜,五福具有。
5.出自《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夫人適年若干,入門而媼御皆喜,既饋而公姑交賀。
9.
對某些職業者的稱謂。如:艄公;園公;端公。
10.
對平輩的敬稱。
1.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曰:“……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2.出自《風俗通·正失·葉令祠》公忠於社稷,惠恤萬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
11.
上對下的敬稱。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吳廣、陳勝〕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2.出自《漢書·韓信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已數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
3.出自《周書·文帝紀下》此五日中,吾取竇泰必矣。公等勿疑。
12.
對尊長的敬稱。
1.出自《漢書·溝洫志》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
2.出自《春在堂隨筆·小浮梅閑話》以袁紀兩公所言征之,則莫素輝果實有其人。
3.出自《成業恒》此次晉謁潘公,原想潘公給我一個位置,或給我向什么地方介紹介紹。
4.出自《方言》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后,或謂之艾;周、晉、秦、隴謂之公。
13.
一般的敬稱。如:張公;城北徐公;亡是公。
14.
稱雄性動物。如:公牛;公雞。
1.出自《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齊大,圓,竟腹下;公蟹狹而長。
15.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直至清代仍沿用。
1.出自《易·大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2.出自《詩·小雅·白駒》爾公爾侯,逸預無期。
3.出自《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16.
東周時期,諸侯的通稱。參見“公爵”
1.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2.出自《論衡·變虛》齊景公問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對曰:“能動地。”晏子往見公,公曰:“寡人問太卜曰:‘子道何能?’對曰:‘能動地。’地固可動乎?”
17.
古代的最高官階。參見“公卿”、“三公”。
1.出自《易·小過》公弋取彼在穴。
2.出自《漢紀·昭帝紀》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
3.出自《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18.
通“功”。功績;功勞。
1.出自《詩·小雅·六月》薄伐獫狁,以奏膚公。
2.出自《呂氏春秋·務本》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
19.
姓。漢代有公儉。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廣韻·東韻》公,姓。漢有主爵都尉公檢。
1.語言學的一個學科,研究如何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及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亦省稱"修辭"。
1.置備名帖,作通報姓名之用。
1.猶言長短。
1.謂逐級上達,通于君主。修,循,依次。
1.見"修蛇"。
1.學習宣揚。
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
2.特指道家修煉以求成仙。
3.指學習﹑實行宗教教義。
4.遵循某種原則﹑規律。
1.天主教﹑東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機構。一譯"隱修院"。
2.天主教培訓神父的機構。一譯"神學院"。
1.修養德行。
2.行善積德。
1.吊唁。
1.修改訂正。
1.修改確定。
1.修定寺在安陽縣城西北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創建于北魏,后屢有興廢,今僅存唐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磚鑲嵌而成,上部為垂幛瓔珞,其余部分為菱形方格,內有青龍﹑白虎﹑真人﹑武士﹑金剛﹑力士﹑寶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馬﹑猛獅等各種圖案。制作精細,玲瓏剔透,形象生動逼真,是少見的藝術珍品。
1.長短。指物的長度。
2.長短。指人的壽命。
3.長短。長處與短處。
1.見"修多羅"。
1.梵語音譯,指佛教經典。也寫作"修妬路"﹑"素怛囕"﹑"蘇怛啰"﹑"修單蘭多"。
1.修長的眉毛。
1.謂整頓內務。
1.依照法令(行事)。
1.興復廢業。
1.修繕供奉。
1.指道教的修煉服氣。服氣,即吐納。
1.行善積德,以求來世及子孫之福。
1.舊時稱送給老師的禮物或酬金。修,通"修"。干肉。
1.忠于職守以輔佐其君。
1.修整使恢復原樣。
2.恢復。
1.制定賦稅之法。
1.修建(房屋)。
1.改正革新;改變。
1.遙遠而阻隔。
1.連綿不斷。
1.汲水用的長繩。
1.向神佛供獻物品。
1.東漢時,官員就職,要出買官錢,謂之"修宮錢"。
1.獻納貢品。
1.修建。
1.遵行古道。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民皆長腿,故名。
1.修面刮臉。
1.選任賢能。《左傳.襄公十六年》"平公即位,羊舌脄為傅……改服,修官,焌于曲沃。"一說"修官"為修理館估。見清俞樾《群經平議.左傳二》"改服修官"。修,一本作"修"。
1.長而寬闊。
2.長度和寬度。
1.寫信。
1.枝條長而節少。
1.長的毫毛。
2.指毛筆。
3.良犬名。
1.指國與國之間結成友好關系。
2.指人與人之間表示友好。
3.方言。行善積德。
1.謂施教化以和合之。
2.謀求和好。
1.高大。
1.美好。
1.修理更換。
2.修改調換。
1.修竹,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