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詞
代詞。①他,他們。②他的,他們的。③那,那個,那些。
2.
代詞
〈書〉代指示代詞。那個;那樣。
3.
代詞
指示代詞。虛指。
4.
副詞
文言副詞。①表示揣測、反詰。②表示命令、勸勉。
5.
名詞
(Qí)姓。
6.
副詞
后綴。
1.
代詞。表第三人稱領屬關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們的。
1.出自《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2.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3.出自《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
副詞。表推測、估計。大概,或許。
1.出自《易·乾》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2.出自《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
3.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秦,秦其危矣。”
3.
介詞。表時間、處所或方向。猶于。
1.出自《禮記·祭義》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
2.出自《莊子·達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
3.出自《史記·滑稽列傳》齊趙陪位於前,韓魏翼衛其后。
4.出自《荀子·議兵》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勝也。
4.
連詞。表示讓步。尚且。
1.出自《楚辭·離騷》覧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2.出自《列子·力命》天其弗識,人胡能覺?
5.
助詞。用于定語之后或主謂之間,猶之。
1.出自《書·康誥》朕其弟,小子封。
2.出自《大戴禮記·保傅》凡是其屬,太保之任也。
3.出自《楚辭·九章·涉江》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6.
姓。漢代有其石,宋代有其德,明代有其福。
1.出自《廣韻?之韻》其,姓。
7.
助詞。用于句中,無義。
1.出自《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2.出自《詩·邶風·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8.
助詞。用于疑問代詞的前后,起強調作用。
1.出自《詩·唐風·揚之水》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2.出自《論衡·超奇》山之禿也,孰其茂也?
3.出自《游褒禪山記》其孰能譏之乎?
4.出自《軍次實錄》每年總計耗中國銀兩不下四五千萬之多,我中土華人其何以堪?
9.
助詞。用于形容詞之后,相當于“然”。
1.出自《詩·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2.出自《詩·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3.出自《別章叟》詩今日成遠別,相對心凄其。
10.
助詞。用于動詞之后,相當于“了”,“著”。
1.出自《抱妝盒》于三月十五日,天子親到御園,向東南方打其一彈。
2.出自《誤入桃源》我當年同兄弟阮肇上天臺山采藥,只為日暮,迷其歸路。
3.出自《竇娥冤》不幸夫主亡逝已過,只有一個孩兒,年長八歲,俺娘兒兩個,過其日月。
11.
連詞。表示假設。如果,假如。
1.出自《詩·小雅·小旻》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2.出自《呂氏春秋·慎勢》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賢雖十全,不能成功。
3.出自《敦煌變文集·搜神記變文》安曰:‘此怪大惡!君須急速還家,去舍三里,披發大哭。’其家人大小聞哭聲,并悉驚怖,一時走出往看。合家出后,四合瓦舍忽然崩落。其不出者,合家總死。
12.
連詞。表示選擇。或者,還是。
1.出自《戰國策·韓策二》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
2.出自《莊子·徐無鬼》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
3.出自《祭十二郎文》嗚呼!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真實耶?
13.
副詞。表示論斷,相當于“乃”。
1.出自《詩·豳風·七月》八月其獲,十月隕萚。
2.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14.
副詞。表時間。b.表過去的,猶既,已經。
1.出自《書·禹貢》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又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2.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於是諸侯皆曰“桀宋”,“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
15.
副詞。表時間。a.表未來的,猶將,將要。
1.出自《書·微子》今殷其淪喪。
2.出自《賜宰相呂公著乞致仕不許批答》若方勤於樸斫,而遽易于工師,人其謂何?
16.
副詞。表示祈使。猶當,可。
1.出自《書·洛誥》汝其敬識百辟享。
2.出自《詠采桑》君其且調弦,桂酒妾行酌。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五年》然中原未復,二圣未還,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4.出自《英杰歸真》此因理直而言不得不直,非彼此有故瀆之意也,弟其寬心勿畏可也。
17.
副詞。表詰問。猶豈,難道。
1.出自《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2.出自《后漢書·翟酺傳》今陛下有成王之尊而無數子之佐,雖欲崇雍熙,致太平,其可得乎?
3.出自《晚秋農家》詩物物各有職,怠心其敢萌?
18.
代詞。虛詞。無義。
1.出自《花邊文學·推己及人》能罵退他的作品,使他不成其為作家。
2.出自《做革命的促進派》什么紅白喜事,討媳婦,死了人,大辦其酒席,實在可以不必。
3.出自《記金華的兩個巖洞》如果移到別處,結成的佛手就象拳頭那幺一個,沒有長長的指頭,不成其為‘手’了。
19.
代詞。表特指。其中的,當中的。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用其二三十萬為河伯取婦。
2.出自《漢書·蘇武傳》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
3.出自《石鐘山記》寺僧使小僮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叩之,硿硿然。
4.出自《中山狼傳》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20.
代詞。表近指或遠指。猶此,彼,或這些,那些。
1.出自《書·皋陶謨》亦言其人有德。
2.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諸將以其故不親附。
3.出自《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21.
代詞。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或他(她、它)們。
1.出自《三國志·魏志·賈詡傳》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
2.出自《晉書·王戎傳》從子將婚,戎遺其一單衣,婚訖而更責取。
3.出自《宋書·二兇傳·劉劭》其若見問,當作依違答之。
1.謂與事切合而詳盡。
1.協和興盛;和樂喜悅。
1.合意,中意。
1.應和。
1.猶摯友。
1.稱心如意。
1.和睦歡樂。
1.謂遠近聞名。
1.合奏。
1.謂和樂富裕。
1.合作。
1.同"千兒八百"。
1.清代對武官千總﹑把總的并稱。
2.一千左右。
1.極言其多。
1.極言變化之多。
1.形容變化繁多,情狀不一。
1.猶千軍萬馬。
1.形容衣服很破,補了又補。
1.長廊。
2.明代朝廷貯存奏章底本的地方。
1.香草名。
1.形容豐年儲糧之多。語出《詩.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1.匈奴中管理一千戶人家的官。
1.形容車馬之盛。
1.極言其深﹑高﹑長。
1.許許多多憂愁和思緒。
1.謂破敗不堪或弊病很多。
1.見"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1.千年。形容歲月長久。
2.壽辰。
1.千年的大椿。借指年壽久長。語出《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歳為春,八千歲為秋。"
1.猶造次,輕舉妄動。
1.形容眾多的村落。
1.見"千刀萬剁"。
1.猶千重。
1.謂很多人。清初的一種戶籍。
1.千叮萬囑。
1.再三囑咐。
1.千回,千遍。極言次數多。
1.再三稱謝,表示無限感激。
1.眾多的帆船。
1.謂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
1.猶千巖萬壑。
1.本為佛經名◇借指登科名榜。以登科喻成佛。
1.指西天佛國。
1.古武官名。
2.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隊的官職名。
1.見"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1.猶千人所指。
2.多指眾多敵對者的指責。
1.見"千夫所指"。
1.形容都是一模一樣。
1.猶千古不朽。
1.謂永遠流傳,不會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