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弦”。
2.
琴瑟類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生絲線。今亦用金屬絲、尼龍絲等為之。
1.出自《韓非子·難三》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弄不明,中期之任也。
2.出自《七發》使琴摯斫斬以為琴,野繭之絲以為弦。
3.出自《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4.出自《桃花扇·傳歌》將箏弦緊系,把笙囊巧制。
3.
指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1.出自《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2.出自《新論·琴道》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
3.出自《樂大夫挽歌詩》獨嗟《流水》引,長掩伯牙弦。
4.
彈奏弦樂。
1.出自《詩·鄭風·子衿》子寧不嗣音
2.出自《孔子家語·六本》子夏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子曰:“與之琴,使之弦。”
3.出自《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詩露索秦宮井,風弦漢殿箏。
5.
指弦樂音。
1.出自《彈琴賦》繁弦既抑,雅韻乃揚。
2.出自《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3.出自《圓圓曲》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6.
舊時以琴瑟喻夫婦,故謂婦死曰“斷弦”,續娶曰“續弦”。
1.出自《琵琶記·琴訴荷池》只怕眼底知音少,爭得鸞膠續斷弦。
2.出自《續板橋雜記·麗品》言有同邑名士鄒生,年甫三旬,弦斷未續。
3.出自川劇《譚記兒》川劇《譚記兒》第一場:“非兒不想續新弦,只恐佳人德行淺。
7.
弓上的弦。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
8.
以喻直。
1.出自《鳴泉思》詩其心金與玉,其道砥與弦。
1.優美而充實。
1.靡麗之音。
1.猶妙手。
1.美女。
1.美好。
1.美好的談論。
1.美好妥貼。
1.秀美。
1.聰明而狡猾。
1.猶安詳。
1.秀麗。
1.美麗高雅。
1.同"詐詐"。諍語貌,抗辯貌。妍,通"詐"。
2.姣好貌。
1.猶妍麗。
1.華美。
2.指美麗的女子。
1.靡麗之音。
1.美麗的影像。
1.美好的話語。
1.美盛貌。
1.美好潤澤。
1.美麗的形態。
1.美好的姿容。
又稱胡荽”,俗稱香菜”。傘形科。一二年生草本,有特殊香味。羽狀復葉。春夏開花,白色或淺紫色。果實圓球形。原產地中海地區,中國各地都有栽培。嫩莖葉作蔬菜。果實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藥,能透發麻疹等。
1.口頭之辭與書面之辭。
1.說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1.所言必有根據。
1.指言論或文章內容充實。
1.一說話必然說到點子上。
1.指言語中流露出來的意思。
1.言辭如丹青般光輝燦爛。丹青﹐指繪畫。語出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
1.亦作"言不逮意"。
2.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
1.見"言不達意"。
1.見"言無二價"。
1.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1.謂言行不一。
說話不涉及正經道理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1.語言不能表達思想的全部內容。《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晉歐陽建《言盡意論》﹕"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朱自清《詩文評的發展》﹕"原來我們的'求好'的藝術論淵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賴語言﹐以為'言不盡意'﹐所以崇尚'無端崖之辭'。"后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表示意有未盡。
2.魏晉玄學命題。與"言盡意"相對。三國魏荀粲等提出"言不盡意"說﹐認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雖存﹐固圣人之糠秕。"見《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晉陽秋》。
1.見"言不由衷"。
說的不是真心話心術不正者往往言不由衷。
1.言論與謀略。
1.言語錯誤。
1.猶言說。
1.指責。
1.謂法令一經宣布﹐就嚴格執行。多用于布告。
1.話剛出口﹐禍患就降臨頭上。
1.見"言出禍從"。
1.用言語表達或傳授。
2.說話。
3.方言。捎話。
1.謂一面用言語進行傳授﹐一面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言行起模范作用。
1.猶吭聲﹐吭氣。
1.說話或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
2.指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