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地勢險惡、復雜,不易通過;險要。
2.
名詞
要隘;地勢險惡,不易通過或到達的地方。
3.
形容詞
有可能遭遇災難,也指遭遇災難的可能。
4.
形容詞
狠毒;毒辣。
5.
副詞
副詞,幾乎,差一點兒。
6.
形容詞
危險;險惡;險峻。
1.
亦作“嶮”。亦作“礆”。
2.
要隘。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
2.出自《梁書·武帝紀上》新壘、東墉,金湯是埒。憑險作守,兵食兼資。
3.出自《送石處士赴河陽幕》詩巨鹿師欲老,常山險猶恃。
3.
高峻。
1.出自《易·坎》天險,不可升也。
2.出自《一枝花·杭州景》套曲浙江亭緊相對,相對著險嶺高峰長怪石,堪羨堪題。
4.
遙遠。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是乘眾勢以為車,御眾智以為馬,雖幽野險涂,則無由惑矣。
5.
艱難。
1.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路險難兮獨后來。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智者見險,投以遠害。
3.出自《舉韋??自代狀》顯映班序,十五年余,夷險一致,風猷益茂。
6.
危險。
1.出自《易·蹇》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2.出自《人物志·釋爭》險而與之訟,是押兕而攖虎,其可乎?
3.出自《關中傷亂后》詩去歲干戈險,今年蝗旱憂。
4.出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
7.
奇異。
1.出自《太平廣記》均又為詩曰:“秋風瀧白水,雁足印黃沙。”沈隱侯約語之曰:“印黃沙語太險。”
2.出自《續書譜·用墨》作楷則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
8.
難以測度,陰險。參見“險猾”。
1.出自《荀子·正論》上幽險則下漸詐矣。
2.出自《呂氏春秋·去宥》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
9.
邪惡。參見“險膚”。
1.出自《荀子·性惡》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10.
薄。
1.出自《爾雅·釋魚》蜠大而險。
2.出自《癸巳類稿·誦佛經論下》操行無聞,輕險有素,毒螫滿懷,妄敦戒業,躁競盈胸,謬稱清凈。
11.
疾,迅猛。
1.出自《孫子·勢》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
12.
幾乎,差一點。
1.出自《滿江紅·老矣何堪》詞失意險為湘岸鬼,浩歌又作長安客。
2.出自《西游記》不然,險被那和尚害了。
3.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爸爸三歲時,在那里差一點險被老虎咬去。
13.
險阻;阻塞。
1.出自《管子·勢》戰而懼險,此謂迷中。
2.出自《辨亡論下》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
3.出自《元和圣德詩》疆外之險,莫過蜀土。
1.打交道。
1.交往;廝混。
1.打交道。
1.方言。因鞋不合適,走路時腳被擠磨而疼痛或受傷。
①影響別人,使不安定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攪官人吃酒?②用作受到招持或請人幫忙的謝辭多日來打攪了|打攪你了,再見!
道教設壇祭禱的儀式。 【打醮】道教設壇祭禱的儀式。
1.以雙六為戲具的一種博戲。
搶劫趁火打劫。
1.在條狀物上打疙瘩。
2.同"打劫"。
1.搶劫。
戲曲傳統劇目。敘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壽辰,眾子婿前來拜壽。三子郭曖之妻升平公主自恃尊貴不至,郭曖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唐皇哭訴,郭子儀也綁子上殿請罪,唐皇反勸解小夫妻和好。許多劇種有此劇目,或名《滿床笏》、《福壽山》等。
1.見"打筋斗"。
1.亦作"打觔斗"。
2.翻跟斗。
1.要緊;重要。
2.指緊急時刻。
3.實在;真的。
1.打顫。
1.宋代妓女至筵席前歌唱,向客人討取些小錢物之稱。
1.見"打酒坐"。
1.拯救;營救。
1.直率而明白地講出來。
1.查問。
2.拷問;刑訊。
1.拷打。
1.亦作"打骸垢"。
2.戰栗貌。
1.見"打瞌?"。
1.亦作"打磕睡"。
2.打盹。
1.見"打瞌?"。
1.見"打瞌睡"。
1.猶呻吟。
1.打折扣。
1.形容辦事行動快。
1.撒謊。
1.見"打剌酥"。
1.亦寫作"打剌蘇"。亦寫作"打剌孫"。亦寫作"打辣酥"。
2.蒙古語"酒"的音譯。
1.見"打剌酥"。
1.見"打剌酥"。
1.謂到達目的地后再返回原地。
1.攔阻。
1.方言。抵賴不認帳。
1.把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著取上來。
用來打撈水下沉船、沉物及水面漂浮物的船。吃力淺,航速快,耐波性良好,定位準確。分為內河打撈船和海洋打撈船。前者排水量一般為20~200噸,只配備吊桿、絞車及簡易潛水設備;后者配備大型起吊設備,以及潛水、壓縮空氣、水下電焊、水下切割等設備。
1.取樂;尋樂。
1.天空中云層放電時發出巨大響聲。
1.打擂臺。
1.亦作"打摞臺"。設臺比武。
2.今亦比喻競賽時應戰。
3.比喻存心計較,與人過不去。
1.謂乘對方冷不防時出手打人。
1.謂乘人不備突然開槍。
1.忙里忙外。
1.猶準備;料理。
1.一種民間舞蹈。又名"金錢棍"。北方稱為"霸王鞭"或"花棍"。演員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細木制成,長二尺許,其中四至六處挖有空檔,每檔中串以銅錢,分上下兩面,表演時,上下左右舞動,并敲擊身體四肢﹑肩﹑背各部,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演者邊唱邊舞,其歌曲多為民間小調,通常在節日或廟會時表演。流行于全國各地,歷史悠久。
1.謂行乞。《蓮花落》是乞丐行乞時所唱曲子﹐故稱。
1.演員按照臉譜勾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