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餙”。亦作“餝”。
2.
拭。
1.出自《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
2.出自《釋名·釋言語》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后明,猶加文於質上也。
3.
修飾;裝飾。
1.出自《國語·越語上》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
2.出自《秋夜于安府送孟贊府兄還都序》夫士有飾危冠,佩長劍,揚眉吐諾,激昂青云者,咸夸炫意氣,托交王侯。
3.出自《陳葵獻〈偶刻詩文〉序》文所以載道也。今人無道可載,徒欲激昂於篇章字句之間,組織紉綴以求勝,是空無一物而飾其舟車也。
4.出自《祖父的故事·恐怖》頭上是秋的天空,很高,飾著繁星。
4.
給衣領衣袖滾邊。
1.出自《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飾。
5.
指袖口。
1.出自《禮記·玉藻》君子不以紺??飾。
6.
服飾。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裳,下之飾也。
2.出自《文選·張協〈七命〉》樵夫恥危冠之飾,輿臺笑短后之衣。
7.
飾品;首飾。
1.出自《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序車渠琉璃,為樓殿之飾。
2.出自《〈魚餌·論壇·陣地〉·三種磨難》有一天蘇雪林攜帶一包金飾到報館來獻。
8.
指寶物。
1.出自《管子·山權數》萬乘之國,不可以無萬金之蓄飾;千乘之國,不可以無千金之蓄飾;百乘之國,不可以無百金之蓄飾。
9.
遂借指馬口中的銜。
1.出自《莊子·馬蹄》前有橛飾之患。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延陵卓子乘蒼龍挑文之乘,鉤飾在前,錯??在后。馬欲進,則鉤飾禁之;欲退,則錯??貫之。
10.
粉飾;偽裝。
1.出自《禮記·緇衣》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
2.出自《朝野僉載》﹝太子少保薛稷等﹞并外飾忠鯁,內藏諂媚。
3.出自《野獲編·督撫·海忠介被糾》以小過而飾成極惡,以虛誕而捏作實情。
11.
猶致力。
1.出自《墨子·非攻中》飾攻戰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眾,是故亡。我能收用我眾,以此攻戰於天下,誰敢不賓服哉!”
2.出自《后漢書·左雄傳》漢初至今,三百余載,俗浸雕敝,巧偽滋萌,下飾其詐,上肆其殘。
3.出自《〈梅文常稿〉序》彼夫吳會之間,士相與飾虛聲以自炫耀。
12.
表現,顯示。
1.出自《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
2.出自《禮記·三年問》斬衰,苴杖,居倚廬,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
13.
被覆。
1.出自《禮記·曲禮上》飾羔雁者以繢。
14.
扮演。
1.出自《新民晚報》飾狗兒爺的著名藝術家林連昆因血壓猛升躺倒在床。
15.
表彰;獎飾。
1.出自《文選·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咳唾為恩,眄睞成飾。
2.出自《進王用碑文狀》伏以王用,國之元舅,位望頗崇,豈臣短才所能褒飾。
3.出自《啟事上奉寧軍陳侍郎》被一顧之厚,一言之飾,雖沒齒不可忘。
1.亦作"朋煽"。
2.相互勾結煽動。
1.朋友熟人。
1.朋黨的首領。
2.游戲﹑競賽中相對抗兩隊的首領。
1.弟子;朋輩。
2.朋黨;黨徒。
1.謂賞賜重厚。語本《詩.小雅.菁菁者莪》"錫我百朋。"
1.群聚嬉戲。
1.齊聲呼嘯。
1.朋黨。
2.朋比為奸。
1.同心。
1.群起;蜂起。
1.朋友姻親。
1.亦作"朋燕"。
2.聚朋宴飲。
1.見"朋宴"。
1.友情﹐友誼。
1.群聚淫亂◇多謂家門之內共為淫亂。
1.聚飲。
1.同學;志同道合的人◇泛指交誼深厚的人。
2.明代士大夫對儒學生員之稱。
3.特指戀人。
1.勾結引援。
1.指朋輩。語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孔穎達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于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群朋合聚而疾來也。"
1.朋友;知交。
1.朋友﹐執友。
1.兩樽。語本《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毛傳"兩樽曰朋"。亦借指二斗。
1.朋友。
1.牽引扶持。
1.箭靶。
1.群聚過度玩樂。
1.見"弸中彪外"。
1.風吹帷帳鼓起貌。
1.謂(才德)充實于內。
1.謂才德充實于內者,則文采必自然發揚于外。
1.云氣蘊積貌。
2.猶滂沛。雨大貌。
1.迅猛不衰貌。
2.草名。
1.見"彭濞"。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北武昌(今武漢)人。參加湖北新軍,先后加入文學社和共進會,任憲兵營革命代表〓北革命軍總指揮部成立后被推為軍事籌備員。武昌起義前夕,因漢口機關遭破壞,被捕就義。為武昌三烈士”之一。
1.彭祖與老聃的并稱。傳說二人均極長壽。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南湘潭人。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3年畢業于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平江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一方面軍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先鋒軍司令員、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北野戰軍和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參與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指揮百團大戰和保衛延安等戰役,并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建國后,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在廬山會議和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遭到錯誤批判,被免去國防部長職務。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迫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予以平反昭雪,恢復名譽。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著有《彭德懷自述》。
1.象聲詞。
1.驕滿貌。
2.鼓脹;脹大貌。
1.傳說中的木精之名。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四川金堂人。參加新軍,曾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武昌起義后加入同盟會,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1912年1月在北京炸斃宗社黨首領良弼,自己亦重傷犧牲。
1.彭祖和涓子的并稱。二人均為傳說中的長壽者。
1.搒拷。笞打拷問。
1.即彭祖。
2.象聲詞。
1.江西彭澤縣南岸有澎浪磯﹐隔江與大﹑小孤山相望﹐俚因轉"孤"為"姑"﹐轉"澎浪"為"彭郎"﹐云"彭郎者﹐小姑壻也"◇遂以此相傳。見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
1.彭祖和李耳的并稱。傳說二人壽極綿長。
1.旁排。即盾牌。御攻防身的戰具。彭﹐通"旁"。
1.澎湃。波濤激蕩貌。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廣東海豐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在海豐從事農民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五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1927年領導海陸豐農民起義,在海陸豐建立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曾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農委書記。1929年8月在上海被捕遇害。遺著編為《彭湃文集》。
1.盛多貌。
1.象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