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滿足了食量。
1.出自《書·酒誥》爾乃飲食醉飽。
2.出自《復志賦》豈朝食之不飽兮,寧冬裘之不完?
3.出自《陳奐生上城》這時車站上人數不少,但陳奐生知道難得會有顧客,因為這些都是吃飽了晚飯來候車的。
2.
使吃足。
1.出自《墨子·魯問》籍而以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
2.出自《與米元章書》昨夜通旦不交睫,飽蚊子耳。
3.出自《奈何天·師捷》喜糧充米饒,羨人雄馬驕,飽饑民,繞路皆歡笑。
4.出自《書信集·致夏傳經》偶翻書箱,見有三種存書,為先生所缺,因系自著,毫無用處,不過以飽蟫蠹。
3.
滿足。
1.出自《詩·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2.出自《日出堂上飲》詩指此堂上柱,始生在巖幽。雨露飽所滋,凌云亦千秋。
3.出自《桃花扇·阻奸》昨日寇逼河南,竟不舍一文助餉,以致國破身亡,滿宮財寶,徒飽賊囊。
4.出自《秀露集·畫的夢》要得到這種大規模的,能飽眼福的欣賞機會,就只有年集。年集就是新年之前的集市。
4.
充足;充分。
1.出自《文心雕龍·事類》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
2.出自《金瓶梅詞話》到半夜打發兩個丫鬟睡了,飽哭了一場。
5.
特指精神足,士氣盛。
1.出自《左傳·僖公十八年》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
2.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
6.
飽滿。
1.出自《次韻沈長官》風來震澤帆初飽,雨入松江水漸肥。
2.出自《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尤辰作謝下船。清早順風,拽起飽帆,不勾大半日就到了吳江。
7.
特指動物豐滿肥壯。
1.出自《慎鸞交·狠圖》他到第二日身上沒得穿,口里沒得吃,怕他不來尋你,你到那時節呼假慈哀,做個饑貓救鼠相貸,少不的飽兔償鷹自會來。
2.出自《東風集·游閔行》蟹飽魚肥紅米熟,日高風定白云綿。
8.
姓。宋代有飽安盈。見《萬姓統譜·巧韻》。
1.出自《萬姓統譜?巧韻》飽,宋飽安盈。
1.東晉庾亮,字元規,以國舅身,歷仕三朝,一時權傾朝野,人多趨附。王導忿忿不平,遇西風塵起,輒舉扇拂之曰"元規塵污人。"見《晉書.王導傳》﹑《世說新語.輕詆》◇用以喻逼人的氣焰。
1.即元和體。
1.唐劉禹錫戲稱柳宗元的書法◇亦指柳公權書法。腳,指筆形中的捺,俗稱捺腳,代指書法。
1.指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開創的一種詩風。因昌盛于元和(唐憲宗年號)年間,故名。
1.猶言大通,大吉。
1.《周易》干卦之四德。
1.諸侯之長。
2.指重臣大吏。
1.天子。
2.帝王的嫡妻,元配之后。
1.造化;天地。
1.皇帝于元旦朝會群臣稱正會,也稱元會。始于漢。魏晉以降因之。
1.玄機。謂微妙之理。
2.猶天機。造化的奧秘。
1.宏大的根基。特指國基。
1.大吉;洪福。
1.謂萬物的本原。亦用以指天。
1.古代詩歌流派之一。南朝宋元嘉年間顏延之﹑鮑照﹑謝靈運等作詩,注重辭藻,雕琢字句,講究對仗,鋪陳典故◇世論詩的人稱之為"元嘉體"。
1.即一甲。科舉時代殿試之第一等。
1.謂大奸首惡。
1.見"元閑"。
1.小型的﹑在同類裝置中可以互換使用的零件。常指電器﹑無線電﹑儀表等工業的某些零件,如電容﹑晶體管﹑游絲﹑發條等。
1.巨匠;大師。
1.即玄教。指道教。
1.上元節舉行的祭神儀式。
1.大綱,大法。
1.微妙的道理。
1.天地的精氣。
2.人體的精氣。
1.指大奸大惡之徒。
1.唐代詩人元稹的別稱。元排行第九,因以稱之。唐白居易有《與元九書》。
1.即玄酒。古代祭祀時當酒用的水。
1.長舅。
1.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下"河內人并河而居,見人馬數千萬,皆如黍米,游動往來,從旦至暮。家人以火燭之人皆是蚊蚋,馬皆是蟻。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蟻曰元駒也。"后因以指螞蟻。
1.玄雋,玄妙雋永。
1.賢德的國君。《國語.晉語七》"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韋昭注"元﹐善也。"一說﹐猶元首。見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讀國語小識.晉語七》。
2.道教語。女子成仙者之美稱。
3.祖先。
1.亦作"元愷"。
2."八元八凱"的省稱。傳說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元;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愷。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舜舉之于堯,皆以政教稱美。見《左傳.文公十八年》。
3.泛指賢臣﹑才士。
1.即《左傳》癖。晉杜預字元凱,致力于《左傳》注解,自謂有《左傳》癖。見《晉書.杜預傳》。
1.見"元凱"。
1.殿試第一名,即狀元。
1.長兄。
1.當初;本來。
2.來源,出處。
3.表示發現原先不知的情況。
4.謂追溯原由。
1.玄覽。深察;明察。
1.天子的老臣。《詩.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毛傳"元,大也。五官之長,出于諸侯,曰天子之老。"后稱年輩﹑資望皆高的大臣或政界人物。
2.比喻各行各業中資深望重的人。有時帶調侃意味。
3.唐時宰相相呼為元老。
1.即玄理。奧妙的道理。
1.歷書。
1.大善,至德。
2.指大賢之士。
3.太子的代稱。
1.晉詩人陶潛字元亮,曾任彭澤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常用為隱居不仕的典實。
1.晉陶潛字元亮,辭職歸隱后賦詩云"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見《歸園田居》詩之四◇以"元亮井"為憶歸之典實。
1.晉陶潛字元亮,性嗜酒,嘗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見《晉書.隱逸傳.陶潛》◇以指隱者所耽之酒。
1.賢佐;重臣。
1.大官。
1.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陜西省富平縣西北的壇山。
1.道教語。猶元陽。道教對"得道"的別稱。
2.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