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耐,把感覺或感情壓住不表現出來。
2.
動詞
狠心;硬著心腸。
3.
名詞
(Rěn)姓。
1.
忍耐;容忍。
1.出自《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
2.出自《論語·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出自《齊民要術·大小麥》酢漿,令麥耐旱;蠶矢,令麥忍寒。
4.出自《雷雨》你忍一忍,喝了吧。藥苦可能夠治病。
2.
抑制;克制。
1.出自《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3.
忍心。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出自《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聞。
3.出自《中山狼傳》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
4.出自《鍛煉》也許為了不忍叫蘇不培太失望,他又轉口道:“不妨托他,且看他怎樣表示。”
4.
愿意;舍得。
1.出自《后漢書·王符傳》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貸人一錢;情知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
2.出自《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韻》久游不忍還,迫迮冠蓋場。
5.
殘忍。
1.出自《新書·道術》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
2.出自《各國政教公理總論》﹝大彼得﹞殘暴嗜殺,疑其妻,誅其太子,大獄斯興,戮民亡算,其忍過秦皇、漢武、明祖遠甚。
6.
姓。漢有忍良。見《后漢書·西羌傳》。
1.出自《字匯?心部》忍,姓。
1.謂窺伺希冀。徼,通"僥"。
1.求天賜福。猶言天佑。
1.邊境的哨所。
1.塞外,邊外。
1.徼,通"僥"。作非分企求。
2.徼,通"僥"。希望獲得意外成功;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
1.巡查。
1.巡查。
1.迎合。
1.招怨。
1.邊境;邊塞。
1.攔截。
2.指反復核實,排除虛妄的成分。
1.亦作"徼■"。亦作"徼?"。亦作"徼豤"。
2.謂伺其疲頓而加以攔截。
1.駁還。唐宋時特指門下省駁正制敕之違失而封還章奏。
2.駁議。
1.糾纏;纏繞。
2.猶繳裹。生活費用。
1.交付。
1.交給公家。
1.方言。即澆裹。指日常開支。
見〖嚼裹兒〗。
1.唐時給事中,宋時給事中及中書舍人認為制敕有違失,得駁正而將章奏封還,稱"繳還"。
2.交還。
1.交上。
1.應試的人考完后交出試卷。亦比喻完成任務。
交納~公糧 ㄧ~稅款。
1.交納憑限。清朝官員被分派到某地之前,由吏部發給寫明上任期限的文書,叫"憑限"。到任時即須交納憑限,稱"繳憑"。
1.謂封還制命而停止其事。
1.謂說理﹑行文或問題﹑事情等糾纏不清。
2.纏擾不休。
3.圍繞;纏繞。
4.引申為曲折迂回。
1.繳獲沒收。
1.納還。
1.見"繳銷"。
①迫使敵人交出武器把敵人~ㄧ繳了敵人的械。②被迫交出武器~投降。
1.交納憑照。
1.謂給事中行使職權,駁正制敕之違失而封還章奏。
1.光明貌。
1.光明貌。
1.白日,明亮的太陽。
1.皎潔,潔白。
1.映照。
1.潔白。
1.明察。引申為苛求。
1.明白切實。
1.明亮潔白。
2.清白;光明磊落。
3.音節清晰響亮。
4.猶佼佼。形容超越一般。
5.猶明察。
1.亦作"皦絜"。
2.明亮潔白。
1.明潔貌。
1.清楚明白的樣子。
2.清白貌。
3.潔白光亮貌。
1.明亮的太陽。多用于誓辭。
1.清晰貌;分明貌。
1.見"皦潔"。
1.光明磊落的心胸。
1.形容音節分明﹑延續不斷。語出《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1.勇武貌。蟜﹐通"矯"。
1.亦作"叫丫丫"。
2.亂喊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