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刀剪等的鋒利部分;刀口。
2.
名詞
借指刀。
3.
動詞
用刀殺。
1.
亦作“刄”。
2.
指刀劍一類利器。
1.出自《莊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2.出自《義魚招張功曹》詩刃下那能脫?波閑或自跳。
3.出自《戒庵老人漫筆·王孝子》〔王生〕購一刃,自勒報仇刀三字于上,母與妻不知也。
4.出自《集外集·斯巴達之魂》露刃枕戈,以待天曙。
3.
用刀劍殺、割。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請自刃於廟。
2.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人刃我,寧自刃。
3.出自《舊唐書·裴延齡傳》譬猶操兵以刃人,天下不委罪於兵而委罪於所操之主。
4.出自《清史稿·太祖紀》太祖返騎迎敵,訥申刃斷太祖鞭。
5.出自《我的童年》我們的外祖父因為城池失守便自己殉了節,同時還手刃了一位四歲的四姨。
4.
同“紉”。謂制作。
1.出自《唐摭言·海敘不遇》虬請紅兒歌而贈之繒彩。孝恭以副車所貯,不令受所貺。虬怒,拂衣而起,詰旦,手刃絕句百篇,號《比紅詩》,大行於時。
5.
通“韌”。柔韌而堅固。
1.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命澤人納材葦
6.
通“仞”。古長度單位。
1.出自《鹽鐵論·詔圣》嚴墻三刃,樓季難之。
2.出自《隋書·禮儀志五》旌杠,皇帝六刃,諸侯五刃,大夫四刃,士三刃。
7.
刀鋒,刀口。
1.出自《書·費誓》礪乃鋒刃。
2.出自《北史·叔孫俊傳》俊覺悅舉動有異,乃於悅懷中得兩刃匕首,遂執悅殺之。
3.出自《兒女英雄傳》他把那尖刀,背兒朝上,刃兒朝下,按定了分中,一刀到底的只一割。
4.出自《前進,鋼鐵的大軍》刺刀閃著寒光,刺刀刃上曾在平型關前染過日寇的黑血。
1.兵器的尖端或銳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勢。
1.古代調兵遣將用的一種憑證。
2.借指兵權。
3.兵書﹐兵法。
1.掌管國家軍事要政的官府﹐特指宋代的樞密院。
①兵器。也指軍隊兵戈既逼,雖悔何追。②指戰爭欲興兵戈,以誅暴楚。
①武器鎧甲裝備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戰爭民窮于兵革。
1.軍工。制造武器裝備的軍事工業。
2.謂組織士兵從事工業生產。
1.制造武器裝備的工廠。
1.軍官。
1.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為貴。語本《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
2.比喻處事以特別迅速為貴。
1.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后因以"兵貴先聲"謂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威懾服敵人。
1.兵士的標志。
1.古代用來了望敵情的土堡。
1.兵士嘩變。
1.戰爭造成的饑荒及其他災禍。
1.形容戰時動蕩不安的景象。
1.見"兵荒馬亂"。
1.猶戰火。
1.戰爭的禍害。
1.見"兵饑"。
1.用兵的機謀;軍事機要。
1.宋代對兵丁和級節的合稱。
1.兵士的名籍。
1.指兵器。
1.軍事要事。
2.軍紀。
1.兵家的忌日。
2.謂兵家所當避忌者。
1.軍隊的祭祀。
先秦至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并從事軍事活動的重要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的孫武,戰國時的吳起、孫臏,漢初的張良、韓信等。對后世軍事思想影響很大。
1.兵器和鎧甲。泛指武器﹑軍備。
2.指士兵﹐軍隊。
3.戰事;戰爭。
1.軍艦。
1.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語本《左傳.莊公十九年》"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1.士卒的將帥。
2.士卒與將帥。
1.制作兵器的工匠。
1.兵器相接。謂交戰。
1.戰爭的劫難。
1.舊稱學道者死于兵刃為"兵解"﹐意謂借兵刃解脫得道。
1.猶兵火。
1.作為經典的兵書﹐特指《孫子》。
1.軍隊和警察。
1.謂軍器﹐兵器。
1.敵兵或亂兵的侵擾。
2.亂兵和賊寇。
1.兵器庫。
1.擔任緝捕等事的衙役。
1.見"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1.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1.見"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1.亦作"兵闌"。亦作"兵欄"。
2.放置兵器的欄架。
1.見"兵蘭"。
1.見"兵蘭"。
1.謂軍隊的威勢。
1.蒙受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