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喂牲畜的草。
2.
動詞
割草。
3.
形容詞
對自己的言論、見解等的謙稱。
4.
名詞
(Chú)姓。
1.
亦作“蒭”。
2.
飼草。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今有受人之牛馬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
2.出自《駑驥》詩渴飲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3.
以草喂牲口。
1.出自《周禮·地官·充人》祀五帝,則系于牢,芻之三月。
4.
草稈;草把。
1.出自《禮記·祭統》士執芻。
2.出自《和吳處士題村叟壁》嚇鷹芻戴笠,驅犢筱充鞭。
3.出自《智囊補·兵智·藁人》乃夜發兵二百,人持一幟,負一束芻,距州西南三十里,列成燃芻。
5.
卑微;淺陋。參見“芻言”、“芻微”。
1.出自《宋書·恩幸傳·徐爰》先朝嘗以芻輩之中,粗有學解,故漸蒙驅策,出入兩宮。
6.
割草;刈割。參見“芻蕘”。
1.出自《說文·艸部》芻,刈草也。
2.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夫越王勾踐雖東僻,亦得系於天皇之位,無罪,而王恒使其芻莖秩馬,比於奴虜。
3.出自《北史·吐谷渾傳》觀等軍入拾寅境,芻其秋稼。
7.
指吃草的牲口。參見“芻豢”。
1.出自《孟子·告子上》故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序》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
3.出自《答畢仲舉》而既飽之余,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4.出自《楊桐山具精饌招飲》詩但從芻豢選肥美,昔人烹飪有絕技。
只含有加、減、乘、除和乘方的代數式。有理式中,如果沒有除法,或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稱為有理整式”,簡稱整式”;除式中含有字母的,稱為有理分式”,簡稱分式”。有理分式可化為兩個多項式的商,當分子的次數低于分母次數時,稱為真分式”。
1.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1.有力氣;有力量。
2.有功勞。
3.有權勢或有財力。
4.以力﹐用力﹐使力。
1.有利益﹐有好處。
1.有利益可以謀取。
1.謂按照慣例辦事。
1.有成例可以援引。
1.有姻親關系。
1.有臉面﹐有身分。
2.體面;光彩。
3.猶好意思。
1.方言。指隔了幾天。
1.謂有某種本領或辦法。
1.謂有某種技能或本事。
1.謂兩雄不并立。存孝﹐五代李克用的養子李存孝。彥章﹐五代朱溫的部將王彥章。兩人均有勇力﹐李更在王之上﹐故謂。
1.用在整數后﹐表示整數外尚有余數。
1.佛教語。指世間一切有煩惱的事物。漏﹐或譯為煩惱。
1.謂生﹐生存。
2.指有祿位的人。
1.古國名。姜姓。傳為四岳之后。其國故址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國所滅。有﹐詞頭。
1.有理;有序。
1.古國名。為商所滅。有﹐詞頭。
2.指洛水。有﹐詞頭。
1.怠慢。表示招待不周的客套話。
1.形容明了而有條理。
2.形容真切。
1.有辦法。謂得其關鍵或訣竅。
1.古國名。亦稱三苗。堯﹑舜﹑禹時代我國南方較強大的部族﹐傳說舜時被遷到三危。有﹐詞頭。
1.古國名。有﹐詞頭。為桀所滅。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舊名緡城阜。
1.出名。謂名字為大家所知。
2.有正當理由。
3.道家指萬物本原的命名。與"無名"相對。
1.見"有名無實"。
1.亦作"有名亡實"。
2.謂空有名義或名聲而沒有實際。語本《國語.晉語八》"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1.指明朝。有﹐詞頭。
1.天命。有﹐助詞。
2.天命所歸之人。古代稱天子。
3.由命運主宰。
1.謂人人都看見﹐極其明顯。
1.謂看見的人都贊賞﹑賞鑒。
1.猶言有眼無珠。
1.見"有奶便是娘"。
1.比喻只要有好處﹐就可以不講原則。
1.見"有奶便是娘"。
1.古國名◇用作姓氏。有﹐詞頭。
1.謂勢不兩立。
①豐收之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②多年豢之有年|予與公相知有年矣。
1.猶言上年紀。
1.謂日子拖得長久﹐沒有確定的期限。
1.比喻當達不到原有條件時﹐則降格以求。
1.謂少女愛慕異性。
1.方言。有希望。
1.有希望;有前途。
1.有底﹐有把握。
將罪犯定期監禁于特定場所的刑罰。在我國,其期限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在數罪并罰或死緩減為有期徒刑時可以到二十年。在監獄或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有勞動能力的實行勞動改造。服刑期間確有悔改或立功表現的,可以依法減刑或假釋。
1.謂子肖其父。語本《孔叢子.居衛》"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1.有馀。
1.謂神氣飽滿。
2.生氣﹐心中不快。
1.見"有氣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