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狡猾,無賴。奸詐。
2.
形容詞
挑剔,難應付。挑食過分。
3.
名詞
姓。
1.
無賴,狡詐。
1.出自《西游記》天王那里敢去,怕他沒的說做有的,放起刁來,口里胡說亂道,怎生與他折辨。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官府曉得他刁,公人怕他的勢,沒個敢正眼覷他。
3.出自《再生緣》只為那罪魁禍首劉奎璧,惡意狼心作事刁。
4.出自《手的故事》佃戶倒老實,可是那鄉長刁得很,從中搗鬼。
2.
引申為乖巧,機靈。
1.出自《再生緣》這話實在刁的,說到我心里了。
3.
謂說話刻薄。
1.出自《北京人》你,你,你的嘴怎么學得這么刁?這么刁?
4.
謂說話結巴。
1.出自《連環計》岳丈,我聽的你對堂候官說,喚什么刁舌小姐。恰才見他說話是好好的,舌頭一些也不刁。
5.
謂挑食。
1.出自《活搖活動》一定的,一定的,〔黃牯〕光吃青草,把嘴吃刁了!
2.出自《體育報》這對“伴侶”(大熊貓“迎新”和“永永”)能吃能睡,不僅食量大,而且口味刁,除每天每只要吃三、四公斤的鮮竹子外,還要加餐牛奶、大米粥、蘋果、雞蛋、糖。
6.
抓取。
1.出自《闖關》余明本想一把手揪牢對方再講。但是三科科長身子一閃,給躲脫了,而且一下子刁去余明的軍帽。
7.
引申為強行拿取。
1.出自《西游記》二菩薩既收了青獅,白??,只有那第三個妖魔不伏。騰開翅,丟了方天戟,扶搖直上,輪利爪要刁捉猴王。
2.出自《李自成》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許刁人家一草一木。
8.
拐騙;勾引。
1.出自《墻頭馬上》相公,七年前舍人哥哥買花栽子時,都是這廝搬大引小著舍人刁將來的。
2.出自《黑旋風》誰想那哥正告在刁了俺大嫂的白衙內根前,如今把哥下在死囚牢里。
9.
棄;丟。
1.出自《元朝秘史》那禍將到我頭上來也。刁著獨自的性命,黑暗窄狹處鉆入去呵!
10.
同“叼”。用嘴咬住物體的一部分。
1.出自《兒女英雄傳》公子才走過橋,又見橋邊一個老頭子守著一個筐子,刁著根短煙袋蹲在河邊在那里洗菜。
2.出自《負曝閑談》那個刁著小煙袋,一聲不語。
11.
方言。擠出(時間)。
1.出自《模范妯娌》我知道她二媽這幾天在刁空做鞋。
12.
姓。見《通志·氏族四》。
1.鐵屑﹐鐵銹。
1.見"鐵銹"。
1.武器和鮮血。借指戰爭。
1.方言。猶悵惘。
1.指元末詩人楊維楨好馳聘異想﹑運用奇辭的詩歌風格。楊維楨因少時在浙江家鄉鐵崖山中苦讀五年﹐自號鐵崖﹐故稱。
1.即鐵硯。
1.鐵面具。形容不知羞恥的人。
1.鐵鑄的硯臺。
1.鐵鑄的硯臺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1.鐵鑄的硯臺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又稱磁性瓷”。一種非金屬磁性材料。主要成分是fe2o3和其他一種或幾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鎳、氧化鋅、氧化錳、氧化鋇等)。其電阻率高,渦流消耗少。常用于高頻濾波線圈等。
1.沙粒狀的彈藥。也稱鉛藥。
1.契丹騎兵名。亦稱"鐵鷂子"。
1.見"鐵鷂"。
1.煉鐵。
2.指煉鐵之所。
1.鐵皮。
1.捆東西用的狹而長的鐵皮。
1.古代戰士用鐵片制成的戰衣。
2.借指戰士。
3.指巡捕﹐獄卒。
4.指鐵銹。
1.指戰士。
1.鐵樁。
1.強勁有力的翅膀。
1.指純凈的鐵。
1.鐵鑄的鷹。傳說地獄中啄罪人之目的猛禽。
2.比喻飛機。
1.形容堅硬﹐堅強。
1.形容密閉森嚴的監牢。
1.不可更改的法則。
1.比喻強有力的統治。
1.對堅毅勇武的人的美稱。
1.古兵器名。鐵制的棍棒。
2.鐵手杖。
1.鐵路。
1.見"鐵錚錚"。
1.亦作"鐵掙掙"。
2.剛正堅強貌。
1.確鑿的證據。
1.形容證據確鑿﹐不可否認。
1.指豸冠。古代御史等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冠之柱卷系鐵鑄成﹐故稱。
1.指供穿引之用的鐵針。擿﹐同"摘"﹐搔頭。
1.比喻才能較為出眾的人。
1.戰船﹔鐵甲船。軸﹐通"舳"。
2.鐵鑄車軸。借指車子。
1.鐵掃帚。比喻人民力量。
1.鐵鑄的柱子。
2.即柱卷。語出《后漢書.輿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為展筒﹐鐵柱卷﹐執法者服之。"劉昭注引荀綽《晉百官表》﹕"鐵柱﹐言其厲直不曲橈。"
1.又稱鐵柱觀。故址在江西南昌。相傳晉許遜為旌陽令﹐時江西有蛟為害﹐許與其徒仗劍殺之﹐并作大鐵柱以鎮壓◇世建立宮觀以祀許遜。唐咸通年間額題鐵柱。宋大中祥符年間題名景德觀。政和年間改延真觀。嘉定年間御書"鐵柱延真之觀"。明嘉靖間改名為妙濟萬壽宮。
1.亦作"鐵撾"。
2.鐵杖。古代用作兵器。
1.一種鐵制的爪形工具。可綁在腳底﹐便于登山防滑。
1.指鐵券上的文字。
1.比喻能言善辯的人。
2.迷信者稱算命極準的人。因其言必有中﹐不可改移﹐故稱。
3.鳥名。
1.比喻能言善辯。
1.即蟞蟷。也稱蛈蝪。
1.形容拖沓。
1.見"呫嗶"。
1.亦作"呫畢"。
2.猶占畢◇泛稱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