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戰時動蕩不安的景象。
北宋仁宗時的政治改革。1043年(慶歷三年),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被仁宗采納,頒詔推行◇因受反對改革的官僚的誣陷,范仲淹等遭到貶逐,改革持續一年即終止。
1.東漢慶鴻與廉范的并稱。
1.指古代以為祥瑞的慶云﹑靈芝等。
2.古謂先人的積善與福蔭。
1.謂福運昌隆。
1.謂福慶之家。
1.謂福澤綿延。
1.褒獎勉勵。
1.可慶的時運。
1.棕喜慶熱鬧之事。舊時賀結婚叫暖房,賀生日叫暖壽,賀遷居叫暖屋,故云。
1.吉慶之期。
1.吉慶和協。
1.人名。即荊軻。衛人稱為慶卿。
1.吉祥,祥瑞。
1.喜悅的顏色。
1.猶吉祥。
1.謂奉觴慶賀。
1.賞賜。
2.指節日的歡慶玩賞。
1.猶賞賜。
1.卿﹑大夫﹑士的泛稱。
1.《禮記》學的一派,為漢慶普所傳,故名。
1.吉宅。
1.祝壽,慶祝誕辰。
1.見"牽絲"。
1.吉慶安泰。
1.謂福澤綿延。
1.慶賀歡騰。
1.慶賀慰問。
1.慶賀聘問。泛指棕存問。
1.猶恩澤。
1.喜慶。
2.慶幸。
1.見"牽絲"。
1.以為有幸而欣羨。
2.謂可賀可羨。
1.吉祥之兆。
1.敬稱他人的書簡。參閱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文史》。
1.即慶云。
2.謂慶云煥彩的天宇。
1.猶歡笑。
1.見"慶恤"。
1.對皇家宗室的敬稱。
1.彩色的云靄。古以為祥瑞之氣。
1.謂福澤綿延。
1.表示歡慶的娛樂演出。
1.慶賀與吊唁。
1.福慶與禍殃。語本《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慶幸敬仰。
1.拜賀謁見。
1.對他人后代的敬稱。
1.《漢書.禮樂志》"靈之至,慶陰陰。"顏師古注"言垂陰覆徧于下。"后因以"慶陰"謂神靈降臨,福庇下土。
1.承受福澤。
1.因有吉慶之事而赦宥罪人。
1.謂先世積善的遺澤。語本《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