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接觸或輕輕撫摩。
2.
動詞
伸手探取。
3.
動詞
試著了解;試著做。
4.
動詞
在黑暗中行動;在陌生的道路上行進。
5.
動詞
偷;竊取。
1.
亦作“摹”。
2.
用手探取,掏出。
1.出自《吳都賦》相與昧潛險,搜瑰奇,摸玳蝐,捫觜??。
2.出自《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又過了幾時,桃英的身價漸漸又將摸完。
3.出自《花月痕》各營賊正在睡夢中,忽覺得火焰飆起,呼聲振天……摸刀的不得刀,摸槍的不得槍。
4.出自《春》淑英從懷里摸出一方手帕去擦眼睛。
3.
在黑暗中行進。
1.出自《水滸傳》從小路過到關(guān)上,半夜里卻摸上關(guān),放起火來。
2.出自《儒林外史》瞎子聽了半天……慢慢的摸著回去了。
3.出自《“鍛煉鍛煉”》城關(guān)那個整風(fēng)辯論會提前開了半天,支書和主任摸了幾里黑路趕回來了。
4.
偷。
1.出自《兒女英雄傳》咱們這行啊,全仗的是……摸點兒賺點兒,才剩的錢呢!
5.
探求;獲取;了解。
1.出自《五燈會元·大陽玄禪師法嗣·白馬歸喜禪師》師曰:“半句也摸不著?”
2.出自《紅樓夢》可不是,虧了姥姥這樣一辦!不然,姑娘也摸不著那好時候。
3.出自《王昭君》他原是烏禪幕的老奴,有過一段誰也摸不清的痛苦的經(jīng)歷。
4.出自《火焰山上四十天》火焰山方圓幾十里完全是個秘密哩,要摸透它,真要有孫悟空的本事才行。
6.
抹,擦。
1.出自《鬧館》曲掃天井抱柴伙捎帶拾糞,來了客摸桌子我把菜端。
7.
引申指拿、做、接觸等。
1.出自《兇手》這兄弟是一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讀過幾年私館,結(jié)婚以后便很少摸鋤把了。
2.出自《夜航》直到現(xiàn)在,也沒找到一雙手來摸針線。
8.
指隨便走動。
1.出自《金瓶梅詞話》哥,我去罷,只怕一時老孫和祝麻子摸將來,只說我沒到這里。
9.
引申指偷襲或乘其不備而捕捉。
1.出自《海燕》一路由我率領(lǐng),去摸敵人哨兵,一路由副隊長率領(lǐng),沖擊敵人的坑道。
2.出自《關(guān)大媽》村里是一片敲門打戶的聲音,看情況,很可能是來摸壯丁的。
10.
用手接觸或撫摩。
1.出自《風(fēng)俗通·怪神·世間人家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夜半后,見東壁正白,如開門明……因起自往手抆摸之,壁自如故。
2.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使人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云“在左”,于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3.出自《齊民要術(shù)·涂甕》掘地為小圓坑,生炭火于坑中,合甕口于坑上而熏之,數(shù)數(shù)以手摸之。熱灼人手,便下寫熱脂于甕中。
4.出自《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宣贊閉了眼,卯奴背了宣贊,耳畔只聞風(fēng)雨之聲。用手摸卯奴,胈項上有毛衣。
5.出自《青春之歌》她就站在東屋廊子下面喘著氣,摸著滴水的頭發(fā)。
1.謂禍亂出自內(nèi)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物證,證據(jù)。
1.指周時冬官的具體職責(zé)。
2.職務(wù);職責(zé)。
3.履行職務(wù)。
1.行事的宗旨。
1.謂政事的制度﹑法度。
1.猶形質(zhì)。
1.運用智慧。
1.猶情理。
1.事奉大夫。
2.事奉君主。
3.猶言事情的主要決策者,謀劃者。
4.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
5.指一般民事糾紛中雙方當(dāng)事人。
1.事實情況。
2.猶行狀。
3.指訴狀所陳之事。
1.猶事跡。
1.謂侍奉于香案旁。
1.古代臣下輪流在宮內(nèi)或行在所隨侍君王,記事﹑記注起居,或處理其他事務(wù),稱侍班,即入直。
1.侍女;女婢。
1.隨侍曹吏之差役。
1.陪侍左右。
2.指侍寢,伴眠。
1.金元時代奴仆對主人的稱謂。
2.侍妾之長。
1.侍立朝堂。
1.侍奉帝王的廷臣。
1.見"侍帝晨"。
1.陪從祭祀。
1.隨侍帝王或尊長左右。
2.隨從伺候之人。
3.宋代稱翰林學(xué)士﹑給事中﹑六尚書﹑侍郎為侍從。
1.舊時官員對同僚的謙遜的自稱。一般用于名帖。
1.道家稱侍奉天帝的仙官﹑侍從。晨,通"宸",帝居。
1.古代留侍父母的丁男。
1.陪侍帝王讀書論學(xué)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xué)。
2.古代官名。為帝王﹑皇子講學(xué)之官。其職務(wù)與侍讀學(xué)士略同,然級別較其為低。宋有翰林侍讀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讀。亦作為侍讀學(xué)士之省稱。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諸王屬官,有侍讀,侍講。
4.古代官名。清代內(nèi)閣所置官。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參見《清通志.職官一》。
1.官名。唐始設(shè),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在刊緝經(jīng)籍◇為翰林院學(xué)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jīng)史,備顧問應(yīng)對。
2.清代內(nèi)閣所設(shè),掌收發(fā)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1.侍妾;姬妾。
2.使女;女婢。
3.古代婦女自謙之稱。
1.伺候奉養(yǎng)。
2.侍候,服侍。
3.謂虔誠地致力于。
4.謂信仰。
1.侍中﹑常侍之官。
2.在宮廷中輪番宿衛(wèi)的軍士。
1.服侍;伺候。
1.指接待﹑伺候漢使的胡人。
1.侍候保衛(wèi)。
2.伺候護養(yǎng)。
1.陪從交談。
1.侍女。鬟,婢女。
1.貼身侍女或姬妾。
1.司灑掃,借指為妻妾。
1.侍候﹑陪伴﹑護理患者。
1.陪從祭祀。
1.伴隨君王車乘出行。
1.謂等到有單獨進言的機會。侍,通"待"。
1.進見侍奉。
1.從師讀書,聽其講學(xué)。
2.為皇帝或太子講學(xué)。
3.官名『代有此稱號,以之名官則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講學(xué)士,其職為講論文史以備君王顧問。宋沿置,并設(shè)侍講﹑侍讀,皆由他官之有文學(xué)者兼任。元明清則列為翰林院額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諸王府,亦有侍講。
1.官名。唐始設(shè),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司撰集文章﹑校理經(jīng)籍。宋時由他官之有文學(xué)者兼任,如邢昺以國子祭酒為侍講學(xué)士。屬翰林學(xué)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職,講論文史,甚為清顯。
1.陪侍奉教。
2.見"侍教生"。
1.明代后期御史對巡撫的自稱。亦泛用為公卿對縉紳的自稱。多用于名帖或其他書面文字中。
1.巾,手巾之類;櫛,梳篦之類。古代以服侍夫君飲食起居為妻妾本分,故用作為人妻妾的謙詞。語出《左傳.僖公二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zhí)巾櫛,以固子也。"
1.職官名。有文武之分。職在侍值禁中,故稱。宋內(nèi)侍官階,有左侍禁﹑右侍禁,均為宮禁中侍奉之官。
1.侍奉飲酒。
1.猶倚仗﹑憑借。侍,通"恃"。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