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削;切。
2.
動詞
〈書〉磨。
3.
動詞
磨礪,切磋。引申為直言勸諫。
4.
動詞
迫近;逼近。
1.
削,切。
1.出自《楚辭·王褒〈九懷·株昭〉》修潔處幽兮,貴寵沙劘。
2.出自《藏冰賦》不劘不劂,如磋如切。
3.出自《擔夫嘆》詩沙石刺足如刀劘,痛苦誰敢為延俄。
2.
擦;磨。
1.出自《書褒城驛屋壁》龍節虎旗,馳驛奔軺,以去以來,轂交蹄劘。
2.出自《太平廣記》虎躍然出庵,若拜伏之狀,因以身劘魚舟良久,回顧而去。
3.出自《烏啄瘡驢歌》驢號仆叫烏已飛,劘觜整毛坐吾屋。
3.
指磨損。
1.出自《默觚上·學篇二》何微不入,何堅不劘。
4.
磨礪;切磋。參見“劘切”。
1.出自《明史·陸樹德傳》上下交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劘君德,訓萬幾?
2.出自《郎潛紀聞》其子友芝字子偲,其高第弟子遵義鄭珍字子尹,尤相劘以許鄭之學,所詣極邃。
5.
規勸,諫諍。參見“劘上”。
1.出自《漢書·賈鄒枚路傳贊》賈山自下劘上,鄒陽、枚乘游于危國,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
2.出自《桯史·鄭少融遷除》既而少融益舋舋論事,敢于劘上,上亦欣然納之。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三年》光外托劘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
6.
切近,迫近。
1.出自《法言·重黎》焦逆訐而順守之,雖辯,劘虎牙矣。
2.出自《壯游》詩氣劘屈賈壁,目短曹劉墻。
3.出自《鎮海軍使院記》左界飛樓,右劘嚴城。
4.出自《后無題》詩險塞居庸未易劘,望鄉臺上望鄉多。
5.出自《清史稿·葉臣傳》城兵出劘我壘。
1.用犀角制的詔書封檢。借指詔書。
1.犀牛角。可入藥,也可制器。
2.指額上發際隆起之骨。相士以為貴相。
3.借指筍。
1.飾有犀角的腰帶。非品官不能用。
1.強兵。
1.謂觀察事物銳利深刻。
1.古時塊茶名。
鋒刃堅固銳利。也形容言辭、目光等尖銳明快器不犀利|詞鋒犀利|目光犀利。
1.額角骨突出如犀,臉頰潔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輕人。
1.堅固的大盾牌。
哺乳綱,奇蹄目,犀科。體長22~45米,重2800~3000千克。體粗壯,毛稀少,皮厚粗糙。吻上有一或兩角。以植物為食。棲息于非洲和亞洲,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1.《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謂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后因形容長久盼望。
1.強勁的弓弩。
1.以犀紋為飾的盤子。
1.犀牛皮。
2.見"犀毗"。
1.帶鉤。
2.亦作"犀皮"。漆器的別稱。
1.亦作"犀兵"。亦作"犀伻"。
2.古時稱來使。
1.洗兒錢。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2.用犀皮制成的盾牌。語本《國語.吳語》"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韋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謂榡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
3.犀甲。
4.借指戰士或戎事。
1.見"犀燃燭照"。
1.猶犀照牛渚。
1.堅固銳利。
2.借指精銳部隊。
1.戰國魏官名。公孫衍曾為此官,故借稱公孫衍。
2.《史記.張儀列傳》"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后即以"犀首"指無事好飲之人。
1.犀角制的梳子。
1.犀磐兕。
2.指犀兕的皮。
3.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
1.堅固的盾牌。
1.堅固的攔江鐵鎖。
1.薄犀皮制的帷幔。帖,通"幨"。
1.即犀角帶。
1.借喻良墨的形質。犀角質堅有紋理,故云。
1.犀磐象。
2.犀角和象牙。
1.用犀角﹑象牙制成的筆管。
1.承襲官職。
1.即巫婆。
①少有的;難得的荔枝在北方是媳東西。②喜愛只怕他不媳那些銀兩。
①兒子的妻子。也用以稱呼弟弟及其他晚輩的妻子弟媳婦|侄媳婦|孫媳婦。②方言。北方稱妻子”;也泛指已婚婦女這是李家媳婦。
1.兒子的妻子。
2.妻子。
3.已婚婦女的謙稱。
4.指年輕女子。
1.妻子。
2.泛指已婚婦女。
3.謂仆婦。
1.水流疾貌。
1.流貌。
1.形容光采赤紅如火。
1.赤色光耀貌。
2.顯赫盛大貌。
1.深紅;火紅。
1.高聳貌。
1.赤色光耀貌。
2.因羞慚或生氣而臉紅。
1.猶翕趘。興盛;盛多。
1.赤色光耀貌。
1.猶赫奕。赤色光耀貌。
1.水邊低濕之地。
1.低濕的原野。
1.猶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