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車輪,車轱轆。
2.
名詞
形似輪子的東西。
3.
名詞
輪船。
4.
動詞
依照次序一個接替一個(做事)。
5.
量詞
量詞。①多用于紅日、明月等。②(~兒)用于循環的事物或動作。
1.
車輪。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凡察車之道,必自載於地者始也,是故察車自輪始。
2.出自《車銘》乘車必護輪,治國必愛民。
3.出自《七言和君倚景靈行》道旁第舍多赩赫,車無停輪馬交策。
4.出自《鳳氏經說·車制》夾車兩旁圓轉者曰輪,上古圣人觀轉篷而制之,合轂、輻、牙三者為之。
5.出自《白楊頌·工程汽車隊》車隊的膠輪不停地滾動,伴隨著司機們滑稽的笑談。
2.
指車牙。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望而視其輪。
2.出自《詩·魏風·伐檀》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3.
代指車。
1.出自《拾遺記?周穆王》副以瑤華之輪十乘。
2.出自《臨江仙》詞杳杳征輪何處去,離愁別恨,千般不堪。
4.
收卷釣線的轉輪。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徒觀其鼓枻回輪,灑釣投網。
2.出自《江賦》或揮輪於懸埼,或中瀨而橫旋。
3.出自《漁具詩·釣車》溪上持只輪,溪邊指茅屋。
5.
古代制作瓦瓶的圓形木模。
1.出自《百喻經·觀作瓶喻》譬如二人至陶師所,觀其蹋輪而作瓦瓶,看無厭足。
6.
古代的一種兵器。
1.出自《北史·婆利國傳》國人善投輪,其大如鏡,中有竅,外鋒如鋸,遠以投人,無不中。
7.
制作車輪的工匠。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2.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
8.
樹的橫枝。
1.出自《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9.
指月亮。
1.出自《望月》詩蓂新半壁上,桂滿獨輪斜。
2.出自《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過隅驚桂側,當午覺輪停。
3.出自《紅樓夢》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10.
指人的頭與四肢。
1.出自《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11.
輪船的省稱。
1.出自《白楊頌·朝天門碼頭》拖輪成隊,木船成排。
12.
面積的縱度。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2.出自《禮記·檀弓下》既葬而封,廣輪掩次,其高可隱也。
3.出自《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其國廣輪三千余里,土地污下而平博。
13.
高大貌。
1.出自《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2.出自《廣陽雜記》尋訪久之,而后得其道基。竭力恢復,今已輪焉奐焉,儼然一祖庭矣。
14.
邊緣,外圍。
1.出自《南史·曹武傳》晚節在雍州,致見錢七千萬,皆厚輪大郭。
2.出自《舊唐書·肅宗紀》戊辰,新鑄大錢,文如干元重寶,而重其輪,用一當五十。
3.出自《故事新編·鑄劍》王頭剛到水面,眉間尺的頭便迎上來,狠命在他耳輪上咬了一口。
15.
回轉;轉動。
1.出自《呂氏春秋·大樂》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
2.出自《彷徨·祝福》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16.
輪流;依次更替。
1.出自《神仙傳·張道陵》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
2.出自《西游記》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母恩”。
3.出自《上海的早晨》前面三個女工考過了,現在輪到了她。
17.
瞪著眼來回看。
1.出自《鎖南枝·題所見》曲留下他弓鞋印。我輕輕驗,細細輪。不差移,止三寸。
2.出自《雨》那個黑影又把頭抬起來,一對綠色的亮眼珠銳利地在吳仁民的臉上輪了一轉。
3.出自《東方》大媽梗梗脖子,輪了大伙一眼。
18.
量詞。輛。用以計車數。
1.出自《南史·賊臣傳·侯景》景造諸攻具及飛樓、橦車、登城車、鉤堞車、階道車、火車,并高數丈,車至二十輪,陳于闕前,百道攻城。
19.
揮動。后作“掄”。
1.出自《隋書·五行志》長矟侵半天,輪刀耀日光。
2.出自《哭存孝》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輪不動那鞭簡撾槌。
3.出自《西游記》這龍王又輪起門板便打。
20.
姓。春秋齊國有輪扁。見《莊子·天道》。
1.出自《萬姓統譜?真韻》輪,周輪扁,齊人。
21.
指車轂。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重軨貳轄,疏轂飛齡。
22.
兼指太陽。參見“輪光”。
1.出自《九月晦十月朔再登陽山絕頂》詩吾聞季秋之晦天欲曉,日月并出扶桑杪,陽山絕頂高近天,每見雙輪升海表。
23.
量詞。多用于圓形之物,如日、月。
1.出自《水滸傳》少間風掃薄云,現出那輪明月。
2.出自《母親》天上滿映著紅霞,預告著有一輪火似的紅日就要升起來了。
24.
量詞。次;遍。用于循環的事物或動作。
1.出自如:首屆上海戲劇節進入最后一輪。
2.出自如:我大哥也屬雞,比我大一輪(即大十二歲)。
1.梅實干制成的果餌。
1.見"梅勒章京"。
1.亦稱"梅勒額真"。亦稱"梅楞章京"。
2.滿語。清代八旗官名。順治十七年后改稱副都統。
1.見"梅勒章京"。
1.猶梅腮。
1.指會稽(今浙江紹興)禹廟的大梁。
2.泛指宮殿的大梁。
1.猶言望梅止渴。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梅雨。
1.山名。即大庾嶺。五嶺之一。在江西﹑廣東交界處。古時嶺上多植梅,故名。
2.山名。亦名飛鴻山,在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據傳梅福曾學道于此,因以得名。其嶺岡巒起伏,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嶺上有梅仙壇。現建有賓館,為避暑旅游勝地。
3.山名。亦作"梅領"。在江西省寧都縣東北。
1.見"梅嶺"。
1.指春意。
1.偃臥如龍形的老梅樹。
1.梅子與鹽。均調味品。
1.突厥語的譯音。亦譯作"梅録"﹑"梅落"。古代回紇官爵名。
1.見"梅祿"。
1.昏暗不清貌。
1.含有醋意的目光。
一條直線截△abc的三條邊bc、ac、ab(或其延長線)所得的交點分別為x、y、z,則bxxc·cyya·azzb=-1。由古希臘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梅內勞斯發現而得名,其逆命題也成立。
1.京劇流派之一。京劇著名演員梅蘭芳演青衣,兼演刀馬旦。他在長期舞臺實踐中,對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世稱"梅派"。
1.梅花瓣。
2.喻雪花。
3.茶名。
1.成排如屏的梅樹。
1.種植梅樹的園地。
1.對梅花的戲稱。
1.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梅妻鶴子"。
1.梅花的香氣。
1.指梅花瓣。
1.梅實之仁。
1.梅花蓓蕾。
1.謂梅雨季節的潮濕空氣。
1.指梅花待放之苞。美如婦女之頰,故稱。
1.宋梅堯臣的別稱。
1.山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境。傳說為漢梅福隱處之一。
2.山名。在今浙江省奉化縣境。相傳為梅福賞游處。
3.山名。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山上多梅,傳為曹操行軍望梅止渴處。
4.山名。在今安徽省舒城縣境。傳說為梅福隱處之一。
5.山名。在今安徽省東至縣境。 6.山名。在湖南省新化縣﹑安化縣間。在新化者稱上梅山,在安化者稱下梅山。 7.山名。在安徽省金寨縣。1956年在這里建成梅山水庫。 8.特指揚州梅花嶺。上有明史可法衣冠冢。
1.梅樹梢頭。
1.亦作"梅什兒"。
2.食品名。以梅子摻和生姜肉桂制成。
1.梅叢,梅林。籶,同"藪"。
1.指漢梅福。
1.見"梅舌兒"。
1.地名。在今浙江紹興境內。相傳漢梅福避王莽亂,至會稽,人多依之,遂為村市。
1.魚名。即梅童。參見"梅童"。
1.謂梅雨濕熱天氣。宋王安石有《酬微之梅暑新句》詩。
1.以黃梅季節雨水烹的茶。
1.以梅子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料。
1.一種以烏梅肉拌其它佐料制成的食品。
1.即酸梅湯。
1.水果名。
1.黃梅天氣。
1.觀賞梅花的亭閣。
1.指黃梅季節剛開始的時候。
2.見"梅魚"。
1.梅子。
1.對縣尉的美稱。梅福曾為南昌尉,故稱。
2.泛稱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