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俘獲。
2.
名詞
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3.
名詞
古代指奴隸。
4.
名詞
〈文〉對敵方的蔑稱。
1.
俘獲。
1.出自《莊子·則陽》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
2.出自《漢書·周勃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3.出自《晉書·孫恩傳》乃虜男女二十余萬口,一時逃入海。
2.
掠奪。
1.出自《七哀詩》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2.出自《陳書·韋載傳》別命輕兵絕其糧道,使進無所虜,退無所資。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復有冀獲微資,引盜入室,巨資既虜,還焚其家,是誠我漢族之大敵也。
3.
戰俘,降服者。
1.出自《詩·大雅·常武》鋪敦淮??,仍執丑虜。
2.出自《禮記·曲禮上》獻民虜者操右袂。
3.出自《漢書·匈奴傳上》度遼將軍出塞千二百余里,至蒲離候水,斬首捕虜七百余級,鹵獲馬牛羊萬余。
4.出自《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4.
奴隸,仆役。
1.出自《荀子·儒效》??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
2.出自《韓非子·說難》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
3.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4.出自《后漢書·馬援傳》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5.
指敵人;叛逆。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上》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2.出自《陳書·樊猛傳》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眾。
3.出自《軍中樂》詩自言虜畏不敢犯,射麋捕鹿來行酒。
4.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二》上顧謂科爾沁王沙津曰:“虜何蒼皇至是?”
6.
古時對北方外族或南人對北方人的蔑稱。參見“虜父”。
1.出自《漢紀·武帝紀五》虜還走上山,陵追擊之。
2.出自《后漢書·鄭眾傳》眾至北庭,虜欲令拜,眾不為屈。
3.出自《請上尊號表》西戎之首,北虜之渠。
4.出自《續世說·方正》權以前世累為將相,未嘗有稱臣於戎虜者。
1.指朝廷。
1.謂機要而繁重。
1.喻國政。
1.指宰相之位。
1.猶樞要。指中央機要部門。
1.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預朝政,甚至廢立君主,至昭宗時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復稱樞密使。宋代則以之稱樞密院的長官。明以后多用為掌管軍事的大臣的代稱。
1.樞密使的別稱。
官署名。五代后梁時設崇政院,后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掌軍事機要、邊防等,為最高國務機關之一。遼代設北樞密院,相當于兵部;南樞密院,相當于吏部;漢人樞密院,管理漢族地區兵馬。元代樞密院掌軍機、邊防、宮廷禁衛等,戰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明代廢止。
1.機要的謀劃。
1.樞密使的簡稱。
1.指樞密院。
1.國家法令。
1.關鍵;綱領。
2.指中央政權中機要的部門或官職。
3.指中心﹑沖要之地。
1.中樞官署。唐代門下﹑中書兩省在宮中左右掖,故稱。
1.猶樞府。
1.美好。
2.美女。
1.美麗聰慧。
1.美麗。
2.美女。
1.猶姝顏。
1.美麗。
1.自滿貌。
2.好貌。
1.秀麗。
1.美麗的容貌。
1.見"姝艷"。
1.美艷。
1.美女。
1.忽然;快速。
1.迅疾貌。指短暫的時間。
1.急速貌。
1.亦作"倐然"。
2.迅疾貌。
3.形容輕微的聲音。
1.亦作"倏閃"。
2.頃刻;霎那間。
3.閃爍不定貌。
1.亦作"倐眒"。
2.迅疾貌。
1.一瞬間。
1.光彩鮮明貌。
2.象聲詞。
1.一瞬間。極言快速﹑短暫。
1.亦作"倏爍"。
2.閃爍不定貌。
1.疾速貌。
1.急速變化。
1.一種白色的小魚。
2.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魚。
1.差異;不同。
2.區分。
1.猶言竟不知。
1.卓越的才氣。
1.操行不同。
2.卓異的節操。
1.帝王對臣屬特頒的策書。
1.謂傳位方式不同。
1.異常,不同尋常。
1.別稱。
2.美譽。
1.特殊的恩寵。
1.猶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