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処”。
2.
居住;居于,處在。
1.出自《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
2.出自《莊子·至樂》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3.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昔曾參之處費,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
4.出自《江漢答孟郊》詩終宵處幽室,華燭光爛爛。
5.出自《家》我看你在舊家庭里處得太久,舊習(xí)慣染得太深了。
3.
居家不仕,隱居。
1.出自《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2.出自《孟子·萬章下》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3.出自《書信集·致章廷謙》居今之世,手頭略有余裕,便或出或處,自由得多。
4.
指女子居家或未嫁。參見“處女”。
1.出自《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xiāng)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
2.出自《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3.出自《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德夫人道:“然則你們這廟里人,個個都是處女身體到老的嗎?”逸云道:“也不盡然……但其中十個人里,一定總有一兩個守身如玉,始終不移的?!?/p>
4.出自《南腔北調(diào)集·祝中俄文字之交》有的比創(chuàng)作為處女,說翻譯不過是媒婆。
5.
安居;安身。
1.出自《詩·小雅·四牡》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2.出自《史記·孝文本紀(jì)》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內(nèi)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yuǎn)達也。
3.出自《后漢書·孔融傳》至於一歲之限,不合禮意,又違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處。
4.出自《元和圣德》詩辟窮見窘,無地自處。
6.
留,留下。
1.出自《禮記·射義》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鄙w去者半,處者半。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蘇代謂齊湣王曰:“夫甘茂,賢人也。今秦賜之上卿,以相印迎之。甘茂德王之賜,好為王臣,故辭而不往。今王何以禮之?”齊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處之?!?/p>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dāng),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
7.
自居。
1.出自《呂氏春秋·審分》和而不矜,成而不處。
2.出自《天長節(jié)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一麾而靜妖氛,成功不處,五讓而傳劍璽,德冠樂推。
8.
停止,止歇。
1.出自《易·小畜》既雨既處。
2.出自《大戴禮記·誥志》川谷不處,深淵不涸。
3.出自《漢書·敘傳上》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4.出自《文心雕龍·祝盟》“夙興夜處”,言於祔廟之祝。
9.
對待。
1.出自《禮記·檀弓下》﹝顏淵﹞謂子路曰:“何以處我?”
2.出自《荀子·非相》談?wù)f之術(shù),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
3.出自《與袁相公書》諸弟皆優(yōu)贍有余,而宗師妻子常寒露饑餒,宗師怡然處之,無有難色。
4.出自《家》這些日子來他對于任何大事小事差不多都是以平靜的態(tài)度處之的。
10.
相處,交往。
1.出自《詩·小雅·黃鳥》此邦之人,不可與處。
2.出自《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3.出自《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與賓客處如布衣時,自持卑一不易。
4.出自《中國人民的心》他就是這么個人,和誰都處得來。
11.
引申為相交往的人,即老朋友。
1.出自《鹖冠子·天則》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任賢使能,非與處也。
12.
交,交接;交戰(zhàn)。
1.出自《荀子·議兵》凡人之動也,為賞慶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zhàn)則必北。
2.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喀齊喀貝勒次鳳翔,堅守不出。勢不與處,雖原州圍未解,可且赴德順。
13.
安頓;安排。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處澆于過,處豷于戈。
2.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故先王之處民,處工於官府,處農(nóng)於畎畝。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這是你家害我的,須憑你家里怎么處我?
14.
引申為處置,發(fā)落。
1.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刺史崔雍遣人以牛酒犒之,引賊登樓共飲,命軍士皆釋甲,指所愛二人為子弟,乞全之,其余惟賊所處。
15.
處罰,懲辦。
1.出自《顏氏家訓(xùn)·慕賢》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zé)。
2.出自《復(fù)仇狀》凡有復(fù)父讎者事發(fā),具其事申尚書省,尚書省集議奏聞,酌其宜而處之。
3.出自《儒林外史》你若是這樣胡鬧,我即刻送到縣里處你。
16.
治理;辦理。
1.出自《荀子·王制》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
2.出自《舊唐書·趙涓傳》﹝德宗﹞曰:“朕懵於理道,處事未精。”
3.出自《憐香伴·隨車》小姐雖然不肯變節(jié),萬一曹公許了他,怎么處?
17.
指辦法。
1.出自《西游記》沙僧道:“哥哥仔細(xì)?!毙姓叩溃骸拔易杂刑?。”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房氏道:“只為賴家欺小婦人是偷寄的東西,已后去取,推三阻四,不肯拿出來還了。”知縣道:“這個我自有處?!?/p>
18.
決斷;定奪。
1.出自《國語·晉語一》驪姬問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對曰:“早處之,使知其極?!?/p>
2.出自《漢書·谷永傳》將動心冀為后者,殘賊不仁,若廣陵、昌邑之類?臣愚不能處也。
3.出自《巧團圓·疊駭》[生]:“我乃有父之人,不便再為嗣子,講過在先,省得后來招怪?!保劾系荩骸扒业郊抑性偬帯!?/p>
19.
委任,任用。
1.出自《史記·樂毅列傳》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dāng)者處之。
2.出自《上張仆射書》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處之。
3.出自《本朝政要策·任將》李漢超、郭進皆終於觀察使,所居不過巡檢使之名,終不以大將處之。
20.
當(dāng),擔(dān)任;承受。
1.出自《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2.出自《三國名臣序贊》及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后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
3.出自《顏氏家訓(xùn)·兄弟》所以然者,以其當(dāng)公務(wù)而執(zhí)私情,處重責(zé)而懷薄義也。
4.出自《為宗舍人謝賜物第二表》自國之寵貴,未聞此榮;草茅孤臣,何以堪處?
5.出自《本朝政要策·宦者》淳化中,改黃門院為內(nèi)侍省,而置昭宣使,以王延德、王繼恩、杜彥鈞處之。
21.
保持;執(zhí)持。
1.出自《荀子·正名》不賂貴者之權(quán)藝,不利傳辟者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
2.出自《列女傳·楚昭貞姜》守義死節(jié),不為茍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
22.
主持;執(zhí)掌。
1.出自《管子·任法》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
2.出自《人物志·流業(yè)》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好,則一材處權(quán),而眾材失任矣。
3.出自《資治通鑒·隋文帝仁壽二年》上聞而善之,征為大理卿,處法平允。
23.
謀生,維持生活。
1.出自《商君書·徠民》彼土狹而民眾……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奸務(wù)末作以處。
24.
審度;辨察。
1.出自《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
2.出自《呂氏春秋·有始》平也者,皆當(dāng)察其情,處其形。
3.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衛(wèi)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視月之光,觀斗所指,定日處鄉(xiāng)。
4.出自《經(jīng)義述聞·通說上》處之為居,為止,常訓(xùn)也;而又為審度,為辨察,《書》《傳》具有其義。
25.
分別。
1.出自《墨子·小取》明同異之處。
2.出自《伊川擊壤集序》二者之間,必有處焉。
26.
成立,建立。參見“處家”。
1.出自《墨子·節(jié)用上》昔者圣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p>
27.
占,占有。
1.出自《商君書·徠民》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
2.出自《韓非子·備內(nèi)》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處半。”
3.出自《送鄭十校理序》由是集賢之書盛積,盡秘書所有,不能處其半。
4.出自《天子六軍之制》夫千乘之積,雖為七萬五千人,而有羨卒處其半焉。
28.
生病。
1.出自《呂氏春秋·愛士》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y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於是召庖人殺白騾。
29.
享有;據(jù)有;取。
1.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2.出自《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3.出自《條陳海防經(jīng)略事疏》今民間搜括已盡,無可處補,而軍門亦無所謂管搉之利,稍可處者,惟有鹽法而已。
30.
籌劃,設(shè)法;打算,著想。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自思囊無半文,空身家去,難以度歲,不若只在外廂行動,尋些生意,且過了年又處。
2.出自《一文錢》此處山頂上,樹木又密,且又無人往來,何等僻靜,把方才的芝麻來吃了再處。
3.出自《雍正十年杭州寄舍弟墨》自我用人,從不書券,合則留,不合則去……如此存心,是為人處,即是為己處。
31.
聚,聚集。
1.出自《送湖南李正字序》離十三年,幸而集處,得燕而舉一觴相屬,此天也,非人力也。
2.出自《前漢書平話》陳豨有兵二十萬,以后再無續(xù)添之兵。於我取軍如大海之水……先教太原魏王處軍十萬,再與陳豨決戰(zhàn)。
32.
常,定準(zhǔn)。
1.出自《呂氏春秋·誣徒》不能教者,志氣不和,取舍數(shù)變,固無恒心,若晏陰喜怒無處。
33.
姓。周有處子。見《尚友錄》卷十五。
1.出自《廣韻?語韻》處,姓。《風(fēng)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p>
1.猶塵妄。佛教以塵世為虛幻,故有此語。
1.灰塵,塵土。
1.猶污穢。
2.污染,玷污。
3.用作謙詞。
1.塵積昏暗。
1.猶塵俗;污穢。
1.猶言塵俗的心計與意念。
1.見"塵跡"。
1.塵事的束縛。
1.人間。
1.佛教稱一世為一劫,無量無邊劫為塵劫◇亦泛指塵世的劫難。
1.塵土和草芥。比喻輕微不足道。亦指被廢棄之物。
1.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為十八界之一科。六塵所構(gòu)成的虛幻世界叫塵界。
1.世俗的胸襟。
1.原為佛教語。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因稱現(xiàn)實世界為"塵境"。
1.微塵細(xì)流。猶言涓埃。喻微薄(之力)。
1.出現(xiàn)在近地氣層中的漏斗狀塵沙﹑旋風(fēng)。范圍小,消失快。常見于春夏午后的干燥地面。
1.謙詞。猶言渴望。
1.凡俗之人。
1.塵埃。亦以喻人間。
1.猶塵世。
1.謙詞。猶言有污尊目。意謂請對方閱看。
1.佛教徒謂世俗事務(wù)的煩惱。
2.泛指事務(wù)勞累或旅途勞累。
1.佛教語。指煩惱﹑惡業(yè)的種種束縛。
2.世俗事務(wù)的牽累。
1.謂塵世的羈束。
1.謂凡俗淺陋。
1.微塵滴露,喻事物微小不足稱。
2.猶言風(fēng)霜,比喻辛勞。
3.塵飛露干,比喻時間短促。
1.布滿塵土的道路。亦以喻塵俗。
1.世俗的侶伴。
1.猶俗念。
1.猶埋沒。
1.猶陰霾。謂塵沙飛揚,天色昏暗。
2.借指塵世。
1.謙詞。猶言充數(shù)。
2.謙詞。冒犯。
1.猶埋沒。
1.猶塵污。
2.猶言打擾。對人有所請求的客氣話。
1.世俗的愚昧。
1.被灰塵蒙蔽。
2.喻塵世的束縛或煩擾。
3.猶言世俗愚蒙。
1.塵世的夢幻。
1.對塵世的迷戀。
1.塵污的臉面。
2.指塵俗的面目。
1.久遠(yuǎn)。
1.猶世外。比喻高遠(yuǎn)。
2.喻時局昏暗。
1.猶言塵埃;微末。
1.猶塵土。
2.喻卑下。
1.猶言污濁。
1.塵俗之念。
1.猶塵念。
1.眾生。
1.猶塵霧,煙塵。
2.世俗之氣。
1.猶塵累。
1.猶言凡心俗情。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