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沖擊。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上擊下律
2.出自《三門賦》硉巖腰而沫沸,淙隘口而湍咽。
2.
見“硉矹”。高聳;突出。
1.出自《明堂賦》拿金龍之蟠蜿,掛天珠之硉矹。
2.出自《燕堂獨坐意象殊憒憒起登子城作此詩》夢中涉黃河,太行高硉矹。
3.出自《次韻答方石先生》霞城硉矹高千仞,緹恐胸中尚易平。
4.出自《彭達生晦農草序》當此之時,余如東郊之老馬,骨骼硉兀。
5.出自《江賦》碧沙????而往來,巨石硉矹以前卻。
6.出自《和襲美古杉三十韻》插天形硉兀,當殿勢??危。
3.
見“硉矹”。引申為委屈不平。
1.出自《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低頭受侮笑,隱忍硉兀冤。
2.出自《告大兄墓文》彼楊馬之硉兀,等含悲於逝水。
4.
見“硉矹”。嚴峻。
1.出自《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詩幾欲犯嚴出薦口,氣象硉兀未可攀。
2.出自《明故中憲大夫云南按察司副使致仕石公墓志銘》公性質直,意氣硉兀,不能下物,雖居官久,家無贏貲,亦以儉自律。
5.
見“硉矹”。豪放;高亢。
1.出自《詠雪贈張籍》狂教詩硉矹,興與酒陪鰓。
2.出自《次韻溫伯夜坐》平生煙霞興,硉兀上南斗。
6.
見“硉硉”。勤勉不懈貌。
1.出自《胡貿棺記》然則貿之硉硉勤苦,從事於割截離合而一付之無何有之鄉也,與一醉亦無以異也,其亦何憾之有!
1.古代稱軍旅中從事雜役的二等兵丁。
1.復姓。北魏有乙速孤佛保。見《北史.節義傳》。
1.謂乙科鹽。
1.二更時候,約為夜間十時。
1.難出之貌。
2.猶一一,逐一。
3.象聲詞。
1.復姓。北魏有乙旃眷。見《魏書.官氏志》﹑《晉書.姚泓載記》。
1.《漢書.西域傳贊》"于是廣開上林……興造甲乙之帳,絡以隨珠和璧,天子襲翠被﹑憑玉幾,而處其中。"顏師古注"其數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漢武故事》"帷幕垂流蘇,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帳"指天子燕息之所。帳,帷幕。
1.謂勾正詞句的倒誤。
1.明代內府倉庫。
1.見"已否"。
1.已是。
1.既定。
2.一定。
①罷了;算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②副詞。不久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
1.罷了。
1.亦作"已不"。
2.與否。
1.罷了。
1.算了。
1.以后;以來。
1.猶以來。
1.業已經過;業已經歷。
2.副詞。表示事情完成或時間過去。
1.已成。
2.已經如此,既成事實。
1.以后。
2.多;馀。表示約數。
1.亦作"已若"。
2.許與不許;許或不許。
已經成事實;已經這樣寧防患于未然,勿苛責于已然。
1.見"已諾"。
1.過甚,太過。
1.往事。
1.以前。
2.以后。
1.已經。表示事情完成或時間過去。
1.已,休止。迭用以加重語氣。
1.完了;逝去。
2.語氣詞。用于句末,與"矣"同義。
3.嘆詞。罷了,算了。
1.以白色詆毀青色。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否定別人。
1.謂顛倒是非。
1.用半數兵力擊破一倍于己的敵人。形容取勝之易。
1.用殘暴者代替殘暴者。
1.用于下半句話開頭,表示使下文所說的目的容易實現。
1.見"以否"。
1.《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濟可"指用否定錯誤意見的辦法,幫助國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濟,成。
1.用石頭打蛋,比喻極易摧毀。
1.見"以辭害意"。
1.因拘泥于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語本《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1.見"以言取人"。
1.根據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1.按次序。
2.表示位次在后的。
3.猶言其他。
1.用大的罪名來責備人微小的過失。
1.按照朋黨關系來鹽官吏。
1.用恩惠來報答恩惠。
1.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
1.謂上對下施恩不當,適以招來禍患。
1.用一個單位或地方的成功經驗來帶動許多單位或成片地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