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豎立起來的紀念事業、功勛或作為標記的石頭,上面刻有文字。
2.
名詞
(Bēi)姓。
1.
豎石。古代豎立在宮、廟門前用以識日影的石頭。
1.出自《儀禮·聘禮》陪鼎當內廉東面北上,上當碑南陳。
2.
豎石。古代豎立在宗廟大門內系牲口的石頭。
1.出自《禮記·祭義》祭之日,君牽牲……既入廟門,麗於碑。
2.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釋俗》碑者……施于廟則系牲。
3.
豎石。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專用石。
1.出自《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
2.出自《碑解》古之所謂碑者,乃葬祭饗聘之際所植一大木耳。而其字從石者,將取其堅且久乎?
4.
書刻圖案或文字,記死者生平功德,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亦用以刻文告。秦稱刻石,漢以后稱碑。
1.出自《郭有道碑》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2.出自《頭陀寺碑文》夫民勞事功,既鏤文於鐘鼎;言時稱伐,亦樹碑於宗廟。
3.出自《新唐書·姚崇傳》政條簡肅,人為紀德于碑。
4.出自《十駕齋養新錄·碑碣石獸》《開元禮》:“五品以上立碑。”
5.
碑文。文體的一種。
1.出自《后漢書·桓彬傳》﹝桓麟﹞所著碑、誄、贊、說、書凡二十一篇。
2.出自《文心雕龍·誄碑》夫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
3.出自《答魏博田仆射書》頃者又蒙不以文字鄙薄,令撰廟碑,見遇殊常,荷德尤切。
4.出自《吊麻信之》詩體瘁漸成中酒病,家貧全仰賣碑錢。
5.出自《藝苑卮言》曰敘、曰記、曰碑、曰碣、曰銘、曰述,史之變文也。
6.
指碑帖。
1.出自《廣藝舟雙楫·敘目》於是康子翻然捐棄其故,洗心藏密,冥神卻埽,攤碑摛書,弄翰飛素,千碑百記,鉤午是富。
2.出自《寒秀草堂筆記》戊子歲,奉先文僖公諱南歸,舟中惟攜此冊自隨,枯坐外即與此碑相對,逮今又五載矣。
7.
立碑。亦指撰寫碑文。
1.出自《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碑于墓前,維昭美故。
2.出自《唐故南陽郡王贈某官碑文銘》唐制:三品以上歿,既葬,碑於墓,以文其行。
3.出自《華州城隍神新廟碑》於是輦石北山,礱而碑之。
4.出自《刑部尚書金公墓志銘》謹惟蘇子瞻氏受知於張安道,為之銘,韓退之氏在袁州為屬於王鴻中,亦碑其墓,於是不敢辭。
8.
見“碑珓兒”。古代占卜用具。用貝殼或竹、木片制成。參見“杯珓兒”。
1.出自《薦福碑》將碑珓兒咒愿了,香壚上度了幾遭。
9.
通“崥”。山腳。
1.出自《論衡·道虛》儒書言:盧敖游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于蒙轂之上,見一士焉……軒軒然方迎風而舞。顧見盧敖,樊然下其臂,遁逃乎碑下。
1.謂教誨百姓生財之道。
1.教給計謀。
1.教誨以真情相待。
1.訓誨斥責。
1.見"誨人不倦"。
1.教誨的神情。
1.教導曉示。
2.常用以敬稱對方的書信。
1.猶教授。
1.教誨和存問。
1.教誨之心。
1.教導的話。
1.猶教益。
1.教導的話。
1.引誘別人產生淫欲。
引誘人做奸淫、盜竊的事。
1.教誨誘導。
1.猶教育。
1.亦作"誨喻"。
2.教誨曉喻。
1.見"誨諭"。
1.教以應該遵守的事項。
1.訓誨督責。
1.教誨指正。
1.教民生產。
1.指諄諄教誨的話。
1.憤恨抵觸。
1.怨怒。
1.佛教語。謂瞋心。因其能如刀之傷人,故稱。
1.怨恨。
1.憤怒。
1.憤怒。
1.悔恨。
1.怨恨。
1.憤怒嫉忌。
2.猶忌恨。
1.憤恨恐懼。
1.怒罵。
1.謂怒放,綻開。
1.生氣,憤怒。
1.憤怒鞭打。
1.怨望,怨恨。
1.怨恨。
1.憤怒斥責。
1.怨恨毀謗。
1.檜和柏。
2.檜的一種。常綠灌木。俗稱子孫柏。
1.蜂采檜花釀成的蜜。
1.檜木所制香的煙氣。
1.贈送的禮物。
1.因受賄而包庇。
1.用以行賄的財物。
液體在常溫下變為氣體向四周散布,如醚、酒精、石油等都能揮發。
1.謂運筆書寫。
2.斫削。
3.彈奏。
4.謂搧動煙塵使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