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菌圥”。地蕈。參見《康熙字典》“圥”字。
1.出自《雜字韻寶》地蕈曰菌圥。
1.謂事先推測。
2.事先的推測。
1.預先命令﹑告誡。
1.預為籌劃。豫,通"與"。
1.謂貪于安樂而怠惰。
1.謂預為吊唁。
1.事先決定。
2.預先訂購。
1.謂事先防備。
1.猶安撫。
1.謂樂意歸附。
1.謂事前有所感覺。
1.事先告知或通告。
1.預先觀察到。
1.唐代祭天神所奏樂曲名。
1.謂碰到災禍。
1.預先估計或推測。
1.預先希望,期待。
1.虛定高價以欺騙顧客。
2.謂對貨物不預先定價。
1.預先估計到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或事先推斷其結果。
1.預先確定。
1.謂預先結交?!秾O子.軍爭》"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曹操注"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一說,準備交兵。杜牧注"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諸侯之謀先須知之,然后可交兵合戰,若不知其謀,固不可與交兵也。"
1.《禮記.經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唐孔穎達疏"微者言禮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時,豫教化之。"后指預為教育﹑感化。
1.謂預先有所防備。
2.事先警備。
3.事先警告﹑告誡。
1.預先借貸。
1.預有憑借﹑依仗。
1.謂預先備有。
1.戲曲劇種名。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陜西﹑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是梆子腔的一種。
1.舊制高等學校升入本科前的準備階段,學業期限為一至三年。
1.安適快樂。
1.謂不出馀力,不竭盡全力。
1.謂事先估計。
1.參與討論。豫,通"與"。
1.參與盟會。豫,通"與"。
1.預先謀劃。
1.預先期望或估料。
1.春秋時宋國漁人。有關其人的傳說有二(1)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魚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唐李白《枯魚過河泣》詩"白龍改常服,偶被豫且制。"明張煌言《放歌》"神龍魚腹兮,罹此豫且之罾。"(2)《史記.龜策列傳》"宋元王二年,江使神j使于河,至于泉陽,漁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明徐渭《十白賦》"雖入網于豫且,苦靈骨之就鉆。"
1.預先平息。
1.喜悅的樣子。
1.春秋戰國間晉人。為晉卿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涂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后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后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1.即汾橋。豫讓為智伯報仇,欲刺趙襄子于汾橋畔,故亦稱汾橋為豫讓橋。汾橋,在并州晉陽縣(今太原)東一里。
1.預為籌劃和準備。
2.預先設置。
1.事先慎戒。
1.參與謀事。豫,通"與"。
2.謂對事情的成敗預先有所謀劃。
1.預先審察。
1.預定的數目。
1.猶言安樂和順。
1.猶預計。
2.國家機關﹑團體和事業單位等事先制定年度或季度收支計劃。
1.預料;預謀。
2.謂參與謀劃。豫,通"與"。
1.參與聞知。豫,通"與"。
1.謂預先有所憑借依仗。
2.謂列席設座,參與其會。
1.猶閑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