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站;站立。
2.
動詞
使豎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
3.
形容詞
豎立著的。
4.
動詞
建立;樹立。
5.
動詞
制定;訂立。
6.
名詞
指君主即位。
7.
動詞
指確定繼承地位;確立。
8.
名詞
存在;生存。
9.
副詞
副詞,立刻,立時,馬上,即刻。
10.
名詞
(Lì)姓。
1.
站立。
1.出自《書·顧命》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
2.出自《左傳·成公二年》“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
3.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4.出自《春早湖山·讀〈雷鋒日記〉》詞多少英雄山岳立,向雷鋒學習。
2.
停止;停留。參見“立車”。
1.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悲歌以(已)了,更復前行,信業隨緣,至于潁水。風來拂耳,聞有打沙(紗)之聲,不敢前蕩,隈形即立。
2.出自《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詞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3.
豎起。
1.出自《書·牧誓》立爾矛。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3.出自《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織。
4.出自《水滸傳》又將兩扇門立在墻邊。
4.
設置;建立。
1.出自《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2.出自《詩·大雅·綿》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3.出自《管子·輕重甲》大夫無得繕冢墓,理宮室,立臺榭,筑墻垣。
4.出自《申劉光世乞兵馬糧食狀》承準八月十九日指揮,令飛與趙鎮撫立犄角。
5.出自《紅樓夢》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業來,那時自有一番道理。
5.
制定;訂立。
1.出自《商君書·開塞》禁立而莫之司,不可。
2.出自《貨郎旦》謝了大人,怎生得個立文書的人來,可也好那。
3.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哥哥,則今日請我友人李社長為明證,見立兩紙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紙,兄弟收一紙。
6.
確定;決定。
1.出自《后漢書·郎??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
2.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7.
立身;立足。
1.出自《易·恒》君子以立易方。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二》群臣以力為政,強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將安立矣。
3.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
8.
存在;生存。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
2.出自《說苑·立節》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
3.出自《次韻宗偉溫伯》一塵不立渾輸我,即境心安是故廬。
9.
流傳。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
2.出自《孝經·廣揚名》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后世矣。
3.出自《鹽鐵論·散不足》顯名立於世,光榮著於俗。
10.
顯現。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德無所立,怨無所藏。
2.出自《論衡·無形》人稟氣於天,氣成而形立,形命相須,以至終死。
11.
登位,即位。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乃老。
2.出自《戰國策·齊策一》數年,威王薨,宣王立。
3.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
12.
扶立;確定某種地位。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十一》廢長立少,不可以教天下。
3.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
4.出自《金瓶梅詞話》我死了,把他立起來,也不亂,也不嚷,才拔了蘿卜地皮寬。
13.
推薦。
1.出自《左傳·襄公三年》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14.
指出仕。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2.出自《說苑·尊賢》賢者立於本朝,則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矣。
15.
建樹;成就。
1.出自《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2.出自《老學庵筆記》所試才一郡,而所立如此。
16.
成立;成功。
1.出自《禮記·冠義》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
2.出自《孫子·軍爭》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17.
成熟。
1.出自《后漢書·張奮傳》時歲災旱,祈雨不應,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饑匱,今復久旱,秋稼未立,陽氣垂盡,歲月迫促。”
18.
特指三十歲。
1.出自《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2.出自《文心雕龍·序志》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南行。
3.出自《史通·自敘》及年以過立,言悟日多。
19.
立刻。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2.出自《后漢書·霍谞傳》和氣立應,天下幸甚。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大仇已報,立死無恨。
20.
圍棋的一種著法。沿邊而下子者稱為立。
21.
通“涖”“蒞”。到;臨。參見“立政”。
1.出自《老子》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22.
通“粒”。谷粒。指種糧養人。
1.出自《詩·周頌·思文》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23.
通“泣”。哭泣。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十八》及晏子卒,公出屏而立。
2.出自《讀書雜志·晏子春秋一》立即泣字也……考《集韻》泣字又音立,云猋泣疾皃,是泣與立同音,故哭泣之泣,亦通作立。
24.
用同“力”。參見“立主”。竭力主張。
1.出自《水滸傳》宋江立主教公孫勝傳授五雷天心正法與樊瑞,樊瑞大喜。
2.出自《水滸傳》吳用不肯,立主叫盧員外帶同燕青,引領五百步軍,平川小路聽號。
25.
姓。漢有立遷。見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二·漢碑異姓》。
1.出自《萬姓統譜?緝韻》立,唐立述,長興令。元立理威,至元中……以為嘉定路守……本朝立述,盧龍衛人,洪武中任山西長治縣知縣。
26.
量詞。
1.出自《登泰山記》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蒲數十立者,山也。
1.即白足和尚。
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約1598萬人(1990年)。用白語。曾用漢字標記白語,現通用漢文。信佛教,崇拜本主”。木雕、石刻工藝精湛。有吹吹腔”和大本曲”等傳統藝術。傳統節日有火把節、三月街等。主要從事農業,善養魚畜。
1.罪行已查清的人。
1.缸酒醉。
2.謂溫暖如醉。
1.亦作"白"。
2.白色的束發綢帶或布帶。
1.見"白"。
1.即白義。
1.白色的龜﹐古人以為瑞物。傳說晉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有軍人于市買得一白龜子長四五寸﹐養之漸大﹐放諸江中。邾城之敗﹐養龜人自投于水中﹐覺如墮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至東岸。徐游而去。事見晉陶潛《搜神后記》卷十。
1.念珠的俗稱。因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顆﹐故稱。
1.念珠。因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顆﹐故稱。
1.多次行禮。
2.猶言萬分。
1.麗春的別名。
1.各種珍寶。
2.用各種珍寶裝飾的。
1.陳列各種貴重擺設的櫥。
1.古代武士用以盛各種必需用具的口袋。
1.指大量珍寶財物。
1.裝各種珍寶的箱子。
2.比喻蘊藏豐富資源的地區。
1.一百倍。形容倍數極高。
2.牛膝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牛膝》。
1.極言珍珠之多。
1.上百位。言人多。
1.諸侯。
2.百官。
1.古寶刀名。三國魏曹操制﹐以辟不祥﹐懾奸宄。
1.形容變化多端。
1.黃金百斤。
2.茶餅百塊。
1.各種疾病。
1.一百個抵擋不住一個。
1.猶言萬無一失。形容絕不會失誤。
1.謂難得的好人或好東西。
1.猶言無一寬免。
1.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極其難得。
1.方言。一點也不怎樣;不要緊;沒關系。
1.唐穆宗時京城婦女首飾的別稱。
能在百步之遠的地方射穿選定的某一楊柳葉片。形容箭法或槍法極好。
1.馬燈。
1.弩的別稱。
1.各種木材。
1.各種殘酷的事。
1.各種草類。亦指各種花木。
1.灶額及煙爐中的墨煙。
1.亦作"百增"。重重疊疊。極言其高。
2.古臺名。
1.亦作"百?"。亦作"百鄽"。
2.指眾多的商肆或廣大的土地。
1.見"百廛"。
1.指各種生物。
1.百人之長。
2.百物生長。
1.一千六百尺。八尺為尋﹐倍尋為常。言極高。亦借指極高的樓臺。
1.猶言百襲。古代謂內﹑外上衣或上﹑下衣成套為一稱。
1.指各個城邑。
2.借指各地的地方官。
3.見"百城書"。
1.地方官的表率。
1.《魏書.逸士傳.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后因以"百城"﹑"百城書"喻指豐富的藏書。
1.兵車一百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