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歷】的拼音、怎么讀

歷

拼音:

繁體:歴、曆

筆畫:4

部首:廠

五筆:dlv

結構:半包圍

五行:火

基本釋義

1.

動詞

經歷,經過。

2.

形容詞

過去的,經過了的,統指過去的各個或各次。

3.

副詞

副詞,遍,逐一。

4.

名詞

(Lì)姓。

5.

名詞

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歷法。

6.

名詞

記錄年、月、日、節氣的書、表等。

7.

名詞

經歷過的事情。

詳細釋義

1.

亦作“厤”。亦作“歴”。亦作“厯”

2.

行;游歷。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2.出自《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韻》猶嫌山在眼,不得著腳歷。

3.出自《李筌》〔李筌〕常歷名山,博采方術。

4.出自《雙槐歲鈔·東海二仙》〔張三豐〕乃入蜀,抵秦,居武當,游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

3.

越過。參見“歷位”。

1.出自《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2.出自《人物志·八觀》夫人之情有六機: 抒其所欲則喜,不抒其所能則怨;以自伐歷之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

3.出自《上孫使君》詩萬卷似無書,三山如歷塊。

4.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后》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

4.

遭逢;經受。

1.出自《楚辭·離騷》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2.出自《運命論》求遂其志而冒風波於險涂;求成其名而歷謗議於當時。

3.出自《石闕銘》晉氏浸弱,宋歷威夷,禮經舊典,寂寥無記。

5.

依照次序。

1.出自《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

2.出自《封禪文》歷選列辟,以迄於秦。

3.出自《太子太保韓公行狀》嫂流離,歷訴于州及提刑轉運使。

6.

謂先后擔任各種官職。

1.出自《后漢書·蓋延傳》歷郡列掾、州從事,所在職辦。

2.出自《興元少尹房君墓志》歷十二官,處事無纖毫過差。

3.出自《〈滹南遺老集〉跋》〔王若虛〕承安二年經年進士,歷管城、門山二縣令。

7.

多;曾經多次。

1.出自《書·舜典》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

2.出自《后漢書·段颎傳》先零東羌歷載為患。

3.出自《祭故陜府李司馬文》選於吏部,亟以科進。歷臨大邑,惟政有聲。

4.出自《撫州顏魯公祠堂記》維歷忤大奸,顛跌撼頓,至於七八而終始不以死生禍福為秋毫顧慮,非篤於道者不能如此。

8.

盡;遍。

1.出自《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2.出自《四子講德論》於是相與結侶,攜手俱游,求賢索友,歷于西州。

3.出自《唐語林·補遺二》〔宋沇〕問寺主僧曰:“上人塔上鐸皆知所自乎?”曰:“不能知之。”曰:“某聞有一是近制,某請一人循鈴索歷扣以辨之,可乎?”

4.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填詞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詞曲擅長,遂能不泯其國事者,請歷言之。

5.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文人相輕”》就是莊生自己,不也在《天下篇》里,歷舉了別人的缺失,以他的“無是非”輕了一切“有所是非”的言行嗎?

9.

長久。

1.出自《書·召誥》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

2.出自《書·君奭》弗克經歷嗣前人恭明德。

10.

發出;流露。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茲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

2.出自《上集賢文相書》躬耕著書,不接世故,當日之事,絕不歷於齒牙之間。

11.

審視;察看。參見“歷時”。

1.出自《王命論》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

12.

選擇。

1.出自《楚辭·離騷》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2.出自《子虛賦》于是歷吉日以齋戒。

13.

猶離。分別。見《讀書雜志·墨子二》。

1.出自《大戴禮記·五帝德》歷離日月星辰。

14.

清楚。

1.出自《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2.出自《與王季海丞相書》邊陲之急慢,糧草之虛實……歷然在目,朗然在心。

15.

稀疏。

1.出自《管子·地員》赤壚歷強肥,五種無不宜。

2.出自《后漢書·列女傳·王霸妻》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而我兒曹蓬發歷齒,未知禮則。

16.

亂,紊亂。

1.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歷者獄之所由生也。

17.

煉。

1.出自《王子喬碑》乃造靈廟,以休厥神。於是好道之儔,自遠來集,或弦歌以詠太一,或談思以歷丹田。

18.

“手歷”或“歷頭”的省稱。宋代的一種賦稅憑證。參見“歷頭”。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二年》先是元鼎印給手歷,遍給亭戶,令赍歷就稱下支錢,至是復令浙東行之。

19.

同“曆”。歷法。

1.出自《易·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2.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星月之行,可以歷推得也。

3.出自《新唐書·豆盧瑑傳》咸通中,有治歷者工言禍福。

4.出自《曉庵新法·自序》守敬治歷,首重測日。

20.

“靂”的古字。

1.出自《說文·雨部》震,劈歷振物者。

2.出自《漢書·天文志》夫雷電、霞??、辟歷、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

3.出自《后漢書·蔡邕傳》辟歷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

21.

通“瀝”。清酒。

1.出自《周禮·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郁人受斝歷而皆飲之。

22.

通“櫪”。拶指。古代刑罰。參見“歷指”。

1.出自《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2.出自《隨園詩話》蔡有家難,郭為證佐,至受官刑,交臂歷指,口無二辭。

23.

通“櫪”。馬廄。

1.出自《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

2.出自《漢書·梅福傳》雖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也。

3.出自《馬汧督誄》青煙傍起,歷馬長鳴。

24.

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氣的方法。

1.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星月之行,可以歷推得也。

2.出自《徐德操墓志銘》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歷占之。

25.

推算歷數的人。

1.出自《莊子·齊物論》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26.

指歷書。

1.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中》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而歷以為牽牛中星。

2.出自《舊唐書·歷志一》玄宗召見,令造新歷。

27.

歷運。指帝業。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我大齊之握機創歷,誕命建家。

28.

數目;年數。

1.出自《管子·海王》吾子食鹽二升少半,此其大歷也。

2.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周過其歷,秦不及期。

29.

年壽;歷數。

1.出自《過銅山掘黃精》詩寶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歷。

2.出自《慰義陽公主薨表》豈意遘茲短歷,奄謝昌辰。

30.

指堪輿圖。

1.出自《太平廣記》〔楊恭仁〕乃遣微解者馳往京師,於欲葬之原,取所擬之地四處,各作歷,記其方面、高下形勢,各取一斗土,并歷封之。恭仁隱歷出土,令諸生相之,取殊不同。言其行勢,與歷又相乖背。綽乃定一土堪葬,操筆作歷,言其四方形勢,與恭仁歷無尺寸之差。

31.

指記事簿。

1.出自《東坡志林·修身歷》子宜置一卷歷,晝日之所為,莫夜必記之。

32.

經歷;經過。指時間上的。

1.出自《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

2.出自《漢書·異姓諸侯王表》殷周之王,乃繇??稷,修仁行義,歷十余世,至于湯武,然后放殺。

3.出自《雜詩》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4.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方夏歷旬不雨,則眾川之涸,可立而須。

5.出自《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循循誘之,歷久不渝。

33.

經歷;經過。指空間上的。

1.出自《楚辭·天問》應龍何畫?河海何歷?

2.出自《西都賦》宮館所歷,百有余區。

3.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

4.出自《兵行褒斜谷作》詩集旅布嵌谷,驅馬歷層澗。

5.出自《資治通鑒·漢景帝三年》則吳必先歷齊,畢濟北,招燕趙而總之。

34.

指擔任。

1.出自《陳書·高祖紀上》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

2.出自《論財利疏》核其真偽,辨其臧否,考其功效,然后進之退之,未必歷其職者皆須進用,不可復退也。

3.出自《原李耳載·謙吉明征》定一后遷戶部主事,歷山海兵備副使,謙爻皆吉,不益驗與?

35.

引申為擾亂,觸犯。

1.出自《非有先生論》將儼然作矜莊之色,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則忤於邪主之心,歷於衰世之法。

2.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立歷天之旗,曳捎星之旃。

3.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

36.

通“?”。古炊器。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以垅灶為槨,銅歷為棺。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又以歷遺公卿。

37.

指宋代給予發解士人初請舉者的記事文書。參見“曆子”。

1.出自《宋史·選舉志二》發解士子初請舉者,從所司給帖赴省,別給一歷,如命官印紙之法,批書發解之年及本名年貫,保官姓名,執赴禮部。

38.

同“曆”。指善于歷算的人。

1.出自《莊子·齊物論》巧歷不能得,而況凡乎?

39.

同“曆”。指記載年月日節氣的書冊。如:日歷;天文歷。參見“歷法”。

40.

同“曆”。歷數,氣數。參見“歷數”。

1.出自《晉武帝華林園集詩》陶唐既謝,天歷在虞。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席寵

1.憑借恩寵。


席次

1.座位的次序。

2.坐間,坐席之上。


席道

1.謂以毯鋪路。


席地

原指席子鋪在地上供坐臥◇泛指在地上坐臥席地依墻而坐。


席地幕天

1.以地為席以天為幕。指在露天席地而臥。


席端

1.坐席的首位。


席帆

1.船帆。


席扉

1.即席門。喻家貧。


席豐

1.謂飲食豐盛,生活闊綽。


席豐履厚

1.亦作"帝履豐厚"。

2.謂生活好,福澤厚。

3.指闊綽。


席蓋

1.坐席與障雨用的蓋。《禮記.曲禮下》"j策﹑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門。"孫希旦集解"席,坐席也。朝內卿大夫視事之室,蓋有君所常設之席,故不可持席以入,嫌其自表異也。蓋以御雨,亦以表尊,朝位在庭,雨則廢持蓋,嫌其表尊也。"一說謂喪車蓋。參閱《禮記.曲禮下》鄭玄注。


席槀

1.亦作"席藁"。

2.以稿薦為坐席。古時臣下表示請罪的一種方式。亦用作居喪的禮節。

3.指貧家的坐臥之具。


席槁

1.席藁。藁,指用禾稈編成的席子。坐臥藁上是古人請罪的一種方式,因以指請罪。


席藁

1.見"席槀"。


席函丈

1.《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孔穎達疏"函,容也。既來講說,則所布兩席中間相去使容一丈之地,足以指畫也。"謂師生間坐位相隔一丈,便于指畫◇用以指講學。


席號

1.以草席臨時搭造的號房。


席戶

1.猶蓬戶。指貧寒之家。


席箕

1.塞北牧草名。亦稱塞蘆,可飼馬。


席薦

1.席子和草薦。亦泛指鋪墊物。


席藉

1.憑借;倚仗。


席糾

1.唐人宴飲時以一人為錄事,執行酒令,稱席糾,亦稱酒糾。


席具

1.鋪墊用具。


席卷

像卷席子樣收刮個精光將財物席卷而去|席卷天下,包舉宇內。


席履豐厚

1.見"席豐履厚"。


席帽

1.古帽名。以藤席為骨架,形似氈笠,四緣垂下,可蔽日遮顏。


席帽離身

1.宋李巽年輕時累舉不第,其鄉人諷嘲曰"李秀才應舉,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時得離身?"后李巽仕至度支郎中,遺鄉人詩曰"當年蹤跡困泥塵,不意乘時亦化鱗。為報鄉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事見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即因以"席帽離身"指讀書人應科舉考試及第做官。


席門

1.以席為門。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后世以"席門"喻指清貧之家或隱者之居。


席門蓬巷

1.見"席門窮巷"。


席門窮巷

1.亦作"席門蓬巷"。

2.形容所居之處窮僻簡陋。


席面

1.筵席上與主人相對的客位。

2.筵席。

3.指筵席上的酒菜。


席篾兒

1.即細篾兒。用葦子﹑竹子﹑高粱稈等的皮劈開而成的細長的薄片,用來編席﹑簍子﹑草帽等。


席幕

1.猶言幕府座上。指舊時軍政大吏的府署。


席蓐

1.見"席褥"。


席褥

1.亦作"席蓐"。

2.席與褥。泛指鋪墊之具。


席苫

1.謂坐臥于草薦上。古代居喪的禮節。


席上

1.筵席之上首。

2.指筵席上。

3.指儒學。


席上珍

1.見"席珍"。

2.可供席上珍玩的物品。


席勝

1.猶乘勝。憑借勝利的有利形勢。


席勢

1.倚仗勢力。


席頭

1.指筵席上坐在首位的貴客。


席位

在會場上所占有的座位。在現代議會中指當選的人數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的席位|在議會競選中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


席屋

1.用席搭蓋的簡易房子。


席下

1.筵席西首。

2.對他人的敬稱。

3.臥席之下。


席薪枕塊

1.舊時居喪者以薪草為席,以土塊為枕,以示哀苦之意。


席珍

1.亦稱"席上珍"。

2.《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寶。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學。


席子

1.用蘆葦﹑竹篾﹑蒲草等編成的鋪墊用具。


席尊

1.首席。


襲拔

1.出其不意地攻取。


襲藏

1.猶珍藏。


襲常

1.因順常道。《老子》"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張松如校讀"馬敘倫曰'襲習古通。《周禮.胥師》注曰"故書襲為習",是其例證。'此言因順常道也。"一說為熟習常道。襲,通"習"。見河上公注。一本作"習常"。

2.沿襲常規。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鞍山市| 西峡县| 浦东新区| 西吉县| 邯郸市| 丰县| 吉安县| 旺苍县| 库伦旗| 淮阳县| 富阳市| 宿迁市| 金山区| 中阳县| 佛教| 中西区| 舟曲县| 册亨县| 比如县| 会东县| 恩施市| 淮阳县| 左权县| 吉木乃县| 聂拉木县| 苍梧县| 闽清县| 兴城市| 延安市| 章丘市| 江山市| 拉孜县| 安乡县| 辽阳市| 简阳市| 绍兴市| 徐水县| 原阳县| 秦皇岛市|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