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鬲津河,古水名,舊稱四女寺減河,即今漳衛新河,是河北、山東兩省的界河。
2.
見“膠鬲”。人名,殷末周初人。
3.
名詞
(Gé)姓。
1.
針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兩旁。
1.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2.
古國名。鬲國。相傳為夏方國。西漢于其地置鬲縣。在今山東省德州市附近。
1.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
2.出自《晉書·山濤傳》初,陳郡袁毅嘗為鬲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
3.出自《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二·濟南府》鬲縣城,縣東十里,古鬲國,郾姓咎繇之后。
3.
通“槅”。大車軛。
1.出自《周禮·考工記·車人》鬲長六尺。
2.出自《說文·木部》槅,《考工記》作鬲。大鄭云:“鬲謂轅端厭牛領者。”……通曰軛,大車之軛曰槅。
4.
通“膈”。橫膈膜,在胸腔、腹腔之間。亦借指胸腹。
1.出自《素問·五臟生成論》心煩頭痛,病在鬲中。
2.出自《論衡·效力》勉自什伯,鬲中嘔血。
3.出自《避暑錄話》怪得題詩無俗話,十年肝鬲湛寒輝。
4.出自《聊齋志異·楊大洪》時方食,含哺出問:“有楊某否?”答云:“無。”不覺嗒然自喪,咽食入鬲,遂成病塊,噎阻甚苦。
5.
通“隔”。阻隔。
1.出自《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閑而使美惡之情不揚。
2.出自《解連環》詞送郎攜羽扇,那日鬲簾,半面曾記。
3.出自《訄書·官統中》況於舜世,東西固未鬲也。
6.
通“隔”。隔成的空欄或空框。即格子。
1.出自《忘懷錄·行具二肩》右食匱一。竹為之二鬲,并底、蓋為四。
2.出自《獅吼記·冥游》上有七層鐵網,下有十八鬲,鬲中有銅蛇。
7.
通“隔”。城墻上的土圍墩。
1.出自《墨子·備梯》三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
1.清代征收田賦分上下兩期,下期從八月到十一月,叫下忙。
1.復姓。周代有下門子。見《國語.周語下》。
1.次序靠后的或部位低的部分。
2.猶下首。指位次較低卑的一邊。
3.指下級;基層。
1.百姓;人民。
1.裝有轆轤可以吊放重物的車子。
1.即休沐,古代官吏的例假。
1.催奶。
1.欠收的年歲;荒年。
2.道家以六七十歲為下年。
3.次年;明年。
1.將熟黍米投入曲液中發酵制酒。
1.亦稱"下農夫"。
2.指種植條件較差而收獲少的農民。
1.見"下農"。
1.侍女。
2.指技能低的女子。
1.極窮;亦指極窮的人。
1.猶下等。魏晉士族門第低的稱為下品。
2.泛指質量最低或等級最低者。
1.舊時稱男家向女家致送訂婚的財禮。
1.漢字聲調的一種。
2.見"上下平"。
1.指山坡的下面。
1.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1.由高處通向低處的道路。比喻向衰落和敗壞的方向發展。
1.謂妾。
1.下衣的底邊。
1.忘懷。
1.弈棋,著棋。
1.謂態度恭順;平心靜氣。
2.氣由谷道泄出,俗稱放屁,中醫謂之下氣。
1.同"下氣怡聲"。
1.謂和悅聲氣,態度恭順。
1.降職。
1.歸還一部分財物之后還有短欠。
2.指下欠的款項。
1.同"下鍬镢"。
1.同"下鍬镢"。
1.同"下喬入幽"。
1.《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鳥躲在深山窮谷,到春天出來飛鳴于喬木,用來比喻人舍棄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從劣境而進入良好的處境。相反則叫"下喬入幽"。
1.指肛門與陰部。
1.猶言賤妾。古代女子自謙之詞。
1.確定婚期。
1.指下級或群眾的情況或心意。
2.謙詞。指自己的心情或情況。
1.謂向人低頭求懇。
1.謂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于上。語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1.由高處到低處。
2.指從較高的部門到較低的部門或基層。
3.表示事物從有到無。
4.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由高處到低處﹑由近處到遠處﹑由上層到下層等趨向。
5.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繼續進行。 6.用在形容詞后,表示某種狀態繼續發展。
1.供奔走役使的人。
1.地下,猶言黃泉。
1.瘠薄的土壤。
1.百姓;人民。
2.婢仆。
3.指下屬。
4.才能庸劣或行為卑下的人。
1.見"下箬"。
1.地名。在今浙江省長興縣南。
1.品行不端的;不成材的。
2.謂低劣的,不象樣的。
1.謂地位低微。
1.筑堤時把筑堤材料放下去。埽,用秫秸﹑蘆葦﹑樹枝等捆成的筑堤材料。
1.下等。
1.古詩《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后以"下山"借指婦女被丈夫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