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嚴格,切實。
2.
形容詞
嚴肅;猛烈。
3.
〈古〉又同“礪”;又同“癩”lài。
4.
名詞
(Lì)姓。
5.
動詞
磨快。
6.
動詞
勉勵;激勵。
1.
“礪”的古字。粗磨石。
1.出自《詩·大雅·公劉》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2.出自《經典釋文》厲,本又作礪。
3.出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4.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瑊??玄厲,碝石珷玞。
2.
磨礪。
1.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勝自厲劍。
2.出自《荀子·性惡》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
3.出自《蕪城賦》饑鷹厲吻,寒鴟嚇雛。
4.出自《續世說·汰侈》宮墻高五仞,其堅可以厲刀斧。
5.出自《立馬古城下》詩厲刃起相向,俎醢何足論。
3.
揣摩;鉆研。
1.出自《孫子·九地》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2.出自《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嘗鉆厲求學,而一經不治。
4.
操練;整飭。
1.出自《墨子·雜守》選厲銳卒,慎無使顧。
2.出自《北齊書·莫多婁貸文傳》周文帝軍出函谷,景與高昂議整旅厲卒,以待其至。
3.出自《圣武記》穰苴斬貴臣以肅軍,孫武斬寵姬以厲女戎。
5.
“勵”的古字。勸勉。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一年》宗子陽與閭丘明相厲也。
2.出自《漢書·儒林傳序》太常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
3.出自《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銘》其操義風概,有以厲天下。
4.出自《原強》其教人也,以浚知慧,練體力,厲德行三者為之綱。
6.
振奮。
1.出自《管子·七法》兵弱而士不厲,則戰不勝而守不固。
2.出自《李仲和墓碣銘》然志愈厲,氣不少衰。
7.
指鞭打、揚(鞭)。
1.出自《白馬篇》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2.出自《宋景文雜說》造父亡轡,馬顛於跬;庸人厲策,馬為盡力。
8.
振(翅);奮起。
1.出自《贈白馬王彪》詩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2.出自《幽憤詩》雍雍鳴雁,厲翼北游。
9.
疾飛;疾馳。
1.出自《漢書·息夫躬傳》鷹隼橫厲,鸞俳佪兮!
2.出自《后漢書·馬融傳》狗馬角逐,鷹鹯競鷙,驍騎旁佐,輕車橫厲,相與陸梁,聿皇于中原。
3.出自《雜詩》方軌策良馬,并驅厲中原。
4.出自《關中詩》親奉成規,棱威遐厲。
10.
踴起;飛升;到達。
1.出自《管子·地員》五沙之狀,粟焉如屑塵厲。
2.出自《西都賦》聲激越,謍厲天。
3.出自《顏氏家訓·文章》神厲九霄,志凌千載。
4.出自《〈老殘游記〉續集遺稿·自序》非若夢為鳥而厲乎天,覺則鳥與天俱失也。
11.
威猛;猛烈;激烈。參見“厲服”、“厲飭”。
1.出自《左傳·定公十二年》與其素厲,寧為無勇。
2.出自《蜀都賦》涼風厲,白露凝,微霜結。
3.出自《張君墓志銘》知死不失名,得猛厲也。
4.出自《辛亥夏日述懷》詩少時壯且厲,猛氣沖長纓。
12.
謂聲音高而急。
1.出自《長笛賦》激朗清厲,隋光之介也。
2.出自《洛神賦》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3.出自《文選·潘岳〈河陽縣作詩〉》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
4.出自《臥游錄》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聞函道中有屐聲甚厲。
5.出自《扶風傳信錄》翠云秋鴻同至觀燈,與二婦人并坐,談甚樂,俄聞戶外人聲甚厲,不悅而去。
13.
高。參見“厲高”。
1.出自《文選·曹植〈七啟〉》然主上猶以沈恩之未廣,懼聲教之未厲,采英奇於仄陋,宣皇明于??穴。
2.出自《女史箴》樊姬感莊,不食鮮禽;衛女矯桓,耳忘和音;志厲義高,而二主易心。
3.出自《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其末咸有見及語樊封以示愈依賦十四韻以獻》梁維西南屏,山厲水刻屈。
14.
嚴肅;嚴厲。
1.出自《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2.出自《答尉遲生書》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
3.出自《聊齋志異·嫦娥》顛當懼,釋口投地。嫦娥又厲責之,眾不解。
15.
危險。
1.出自《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2.出自《尚書·冋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3.出自《穀梁傳·定公元年》逾年即位,厲也。
4.出自《謝平原內史表》俯首頓膝,憂愧若厲。
16.
虐害;欺壓。
1.出自《書·梓材》予罔厲殺人。
2.出自《鹽鐵論·疾貪》長吏厲諸小吏,小吏厲諸百姓。
3.出自《四弊》故官常以民為難治,民常以官為厲己。
4.出自《癸巳存稿·宋景定公田說》用此法以贍軍,亦不厲民也。
17.
災禍;禍患。
1.出自《詩·大雅·瞻卬》孔填不寧,降此大厲。
2.出自《魏書·禮志一》有水旱災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祈謁,其祭皆用牲。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仁宗延佑七年》四海清晏,天何遽降大厲!
4.出自《死水微瀾》年成總不似以前好,其大原因,就在洋鬼子之為厲。
18.
病災;瘟疫。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
2.出自《論自由》至如近數年來丁戊之間,舉國慕西學若膻;己庚之間,舉國避西學若厲。
19.
指病人。
1.出自《禮記·檀弓下》古之侵伐者,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
20.
惡鬼。
1.出自《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
2.出自《東京賦》爾乃卒歲大儺,毆除群厲。
3.出自《新唐書·李景略傳》既而有若女厲者進謝廷中,如光妻云。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繼妻本不肯服石,吾痛捶使咽盡,歿后懼為厲,又賄巫斬殃。
21.
惡。
1.出自《國語·齊語》設之以國家之患而不疚,退問之其鄉,以觀其所能,而無大厲,升以為上卿之贊。
2.出自《墨子·節葬下》則惟上帝鬼神,降之罪厲之禍罰而棄之。
3.出自《王子文字解》虺,蟲之厲者也,而仲虺為良臣……滅惡征也。
22.
謚號。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所以從先君於禰廟者,請為靈若厲。
2.出自《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
3.出自《獨斷》暴虐無親曰厲。
23.
祭無人祭祀之鬼。參閱《禮記·祭法》。
1.出自《墨子·明鬼下》固嘗從事于厲。
24.
指涉水。參見“厲揭”。
1.出自《大言賦》血沖天車,不可以厲。
2.出自《贈秀才入軍》詩南凌長阜,北厲清渠。
3.出自《和桃花源詩》高山不難越,淺水何足厲。
4.出自《海上送日本內藤博士》詩七十二王文字古,橫厲泗水拜尼甫。
25.
指橋。
1.出自《水經注·河水二》按段國《沙州記》:吐谷渾于河上作橋,謂之河厲。
26.
藩界。
1.出自《周禮·春官·墓大夫》帥其屬而巡墓厲。
2.出自《周禮·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
27.
裁減。
1.出自《穀梁傳·隱公五年》初獻六羽,始厲樂矣。
28.
腰帶下垂貌。
1.出自《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
29.
拴;系。
1.出自《酉陽雜俎·支諾皋中》眾因組衣斷蔓,厲其腰肋出之。
30.
方言。猶瞪。
1.出自《柳暗花明》陳文雄拿眼睛厲了他一眼。
31.
月在戊曰厲。參見“厲皋”。
32.
姓。漢有義陽侯厲溫敦。見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厲》。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厲氏,或作 “??”,姜姓。《風俗通》:齊厲公之后。漢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見《功臣表》。
33.
指諷勸。
1.出自《文選·張華〈女史箴〉》衛女矯桓,耳忘和音
2.出自《資治通鑒·漢平帝元始三年》莽召明禮少府宗伯鳳入說為人后之誼,白令公卿、將軍、侍中、朝臣并聽,欲以內厲天子而外塞百姓之議。
34.
指染疫而死。
1.出自《管子·五行》旱札,苗死,民厲。
2.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森木蒼乾,毛蟲乃厲。
35.
河水深及腰部,可以涉過之處。
1.出自《詩·衛風·有狐》有狐綏綏,在彼淇厲。
在報紙刊物上登載報紙上~了許多有關技術革新的文章。
1.謂摘取。
1.刪去告發人姓名的捕人文書。
1.猶校正。
1.削職。
1.鏤刻鑄造。
1.雕刻。
1.修改文字。
1.猶平定,使安定。
1.伐樹木通道而行旅祭。
1.見"勘察"。
1.審問核察。
2.審核議定。
1.核定;校定。
2.測定。
3.戡定。勘,通"戡"。以武力平定。
1.核對。
2.猶言命中注定。
1.反復查核。
1.驗對符契。古時符契文書,上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一半。用時將二符契相并,驗對騎縫印信,作為憑證。凡調遣軍隊﹑車駕出入皇城﹑官吏馳驛等,均須勘合。
2.指勘合時所用的符契。
1.謂核實定罪。
1.審核議定。
1.謂以武力征服。勘,通"戡"。
1.宋代皇帝郊祀禮畢,還闕門時,行勘箭之儀。規定用竹簽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銅為鏃,由駕前掌握。鏃端用以合符,符合,即開門。
1.見"勘鞫"。
1.亦作"勘鞠"。
2.審訊。
1.猶看破。
1.驗對魚契。唐宋之制,殿門開閉要核對魚契。其制,以檀木刻魚形,分為左右,左留中,右置門使處,魚契左右相合始開殿門,謂之勘契。
1.猶查實。
查明礦藏分布情況,測定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成礦規律、巖石性質、地質構造等情況。
1.猶勘合。
2.指勘合時所用的符契。
1.查問;審問。
1.審核校對。
2.特指對比書籍的不同版本和有關資料,審定原文的正誤真偽。
1.清制,地方發生災情,由督撫委派官員勘定受災程度,六成以上的為成災,五成以下的為不成災。然后結報督撫,限期奏聞。夏災限六月報完,秋災限九月報完。
校正(文字)。
1.亦作"龕虣"。
2.平定暴亂。龕,通"戡"。
1.見"龕暴"。
1.壁龕。
1.亦作"龕鐙"。
2.佛龕﹑神龕前的長明燈。
1.見"龕燈"。
1.攻克敵方。龕,通"戡"。
1.謂戰勝﹑平定。龕,通"戡"。
1.壁龕中的燈火。
1.攻克翦滅。龕,通"戡"。
1.平定。龕,通"戡"。
1.以石龕為居。
1.懸在壁上的洞窟。
1.平定叛亂。龕,通"戡"。
1.指佛寺。
1.平定變亂。龕,通"戡"。
1.流蘇下垂貌。
1.平定天下,龕,通"戡"。
1.壁上小龕。
2.墓穴。
1.壁龕中的佛像。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其第二子仲璋為臨沂令﹐克荷先業﹐莊嚴龕像﹐首于西峰石壁與席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后因以指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