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一年生草本植物,開黃綠色花,葉子互生,略呈三角形,嫩葉可食用。全草可入藥。老莖可做拐杖。也稱灰菜。
2.
名詞
見“蒺藜”。①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平鋪在地上,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花小,黃色,果皮有尖刺。果實可入藥。②這種植物的果實。③像蒺藜的東西。
1.
亦作“蔾”。
2.
指藜杖。
1.出自《道旁亭子》詩南陌游人回首去,東林過者杖藜歸。
2.出自《東新橋》詩我亦壽使君,一言聽扶藜。
3.出自《久旱喜雨》詩杖藜侵曉出,積潦浮小庭。
3.
指藜火。參見“藜火”。
1.出自《擬唐人五言八韻·班定遠投筆》太乙藜初降,蘭臺露未晞。
2.出自《劉太宰入閣后省墓》詩天祿閣中藜火動,相州堂上錦衣歸。
3.出自《自嘲》詩雖讎《七略》無藜火,未證《三轓》愧苾蒭。
4.
稱灰藋、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老莖可為杖。
1.出自《左傳·昭公十六年》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上》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
3.出自《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
4.出自《故事新編·非攻》〔他〕在壁廚里摸出一把鹽漬藜菜干。
1.指織出花樣。
2.指興出服裝式樣。
1.征發徭役。
1.指夜間起來小便。
1.見"起舵"。
1.改變;變動。
2.遷徙,離開。
1.發生懷疑;犯疑心。
1.動工;開工。
1.萌發意念;動念頭。
1.謂發起善愿。
2.指事情發生的原因。
1.發出聲音。
2.給歌曲第一個音符所定的調值。
3.指開始唱。
1.拔除營帳。表示部隊開始轉移或行軍。
1.開始有點頭緒;開始有點苗頭。
1.運用;采用。
2.指封建時代官員遭父母喪,守制尚未滿期而應召任職。
3.舊指重新任用已退職或黜免的官員。
4.泛指提拔任用。
1.除去油污。
2.吸油;耗油。
1.《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后因用為啟發自己之意。
2.指啟發他人。
1.行雨;作雨。
2.開始下雨。
1.出語;開口講話。
2.起句;開頭的話。
1.興起獄訟;有意制造要案。
1.開始;起始。
2.猶紀元。
1.事物產生的根源。
1.起因;由來。
1.事物產生的根源。
2.發源。
1.本指云的產生和升起。因其產生﹑升起于深山大谷,故喻指隱逸者趁時而出。
1.發運。
2.開始交運。
1.把棺柩從暫厝處挖出,重行落葬。
1.搜取贓物。
1.很早就起身。
2.清早;一早。
3.指富戶。
1.猶言起早貪黑。
1.見"起早貪黑"。
1.猶言起早貪黑。
2.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覺。指生活起居。
1.起得早,睡得睌。形容人的辛苦﹑勤勞。
1.指開伙備辦飯菜。
2.拆除灶頭。
1.建造。
2.指文藝作品的結構﹑布局。
1.發怒;發脾氣。
1.放債。責,"債"的古字。
1.舊時為超度亡魂或祈福禳災,請僧眾誦經拜懺,齋戒禱祀。
2.建造書房﹑學舍。
1.猶起營。寨,防衛用的柵欄﹑營壘。
1.張開;掀開。
1.征召起用。
1.驚起蟄伏的蟲﹑獸。比喻使隱逸的賢才出為世用。
1.擺開陣勢。
1.出征。
2.征收。
稅法規定課稅對象數額應予開始征稅的起點。課稅對象未達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起征點的就全部課征對象數額按規定稅率征稅。規定起征點可以照顧收入較少的納稅人,以貫徹稅收的合理負擔原則。
1.官署名。北宋承唐末五代之制,以鹽鐵﹑戶部﹑度支三部合為三司。度支掌各種財政開支﹑漕運﹑供應全國費用等。"起支"即為度支的別稱,亦指度支使。又用作"發放"解。
1.舉止,舉動。
2.猶起迄。
1.營造墳墓。
1.謂吊起并搬移重物。
1.建造;建筑。
1.謂養育所生的孩子。
2.下棋開局動第一子。
1.積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