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俚俗;民間的;通俗的;不文雅。
1.
聊賴,依托。
1.出自《商鞅》民有不率,計畫至無俚。
2.出自《說文?人部》俚,聊也。
2.
粗俗,不文雅。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贊》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
2.出自《新唐書·劉子玄吳兢等傳贊》舊史之文,猥釀不綱,淺則入俚,簡則及漏。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僧所誦焰口經,詞頗俚。
4.出自《字匯?人部》俚,鄙俗也。
3.
指民間的,通俗的。參見“俚曲”。
1.出自《集英殿秋宴教坊詞·小兒致語》詠舞雩於沂水,久樂圣時;唱《銅鞮》於漢濱,空慚俚曲。
2.出自《留別龍興汴禪師普照鑒禪師》詩俚曲只知無《白雪》,遺音誰謂有朱絲。
3.出自《聊齋志異·小二》是日給假不夜作,夫妻設肴酒,呼婢輩度俚曲為笑。
4.
指民間歌謠。
1.出自《和張明府登鹿門山》謬承巴俚和,非敢應同聲。
5.
吳方言中的人稱代詞,相當于“他”或“她”。
1.出自《海上花列傳》陸里曉得個冒失鬼,奔得來跌我一跤。耐看我馬褂浪爛泥,要俚賠個啘!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打算收俚格,轎子跑得快弗過咯,來勿及哉。
6.
古代南方族名。參見“俚人”、“俚子”。
1.出自《隋書·何稠傳》開皇末,桂州俚李光仕聚眾為亂,詔稠召募討之。
2.出自《新唐書·裴矩傳》是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別將圍東衡州,矩與將軍鹿愿赴之。
1.高聳繁茂。
1.網眼細密的魚網。
同‘局促 ’。
1.指塵世的事情。
①腳印;泛指事情留下的痕跡不見蹤跡|這里有老虎出沒的蹤跡。②追蹤;跟蹤蹤跡而至|劉氏因密令人往青州蹤跡之,果有州民麻氏。
1.途徑。
1.蹤紀聲響。
1.亦作"蹤行"。
2.猶言跟著走。
1.亦作"蹤緒"。
2.蹤跡,頭緒。
1.亦作"蹤繇"。
2.見"蹤由"。
蹤紀形影毫無蹤影|不見蹤影|我到處找你,未見你的蹤影。
1.亦作"蹤由"。亦作"蹤繇"。
2.蹤跡;行跡。
3.原由;情由。
1.蹤影;跡象。
1.猶蹤跡。
1.鬃毛。
1.舊時謂修補磁窯器皿的工匠。因其所持工具主要以馬鬃制成,故名。
1.束發為髻。
1.即發晶。
1.馬頸部的長毛。
1.馬﹑豬等動物頸部的長毛。
1.氈帽。
1.用鬃毛制成的刷子。
1.謂頭上披著長毛。
1.愚昧無知。
1.瘋癲,精神失常。
1.呆笨。
1.呆笨遲鈍,不靈敏。
1.傻孩子。
1.迂愚剛直。
1.癡傻。
2.幼稚而天真可愛。
1.傻男子。
1.愚笨遲鈍。
1.猶愚昧。
1.愚笨而言語遲鈍。吶,通"訥"。
1.傻女子。
1.見"騣女癡男"。
1.愚昧膽怯。
1.見"騣豎"。
1.天真幼稚的孩子。
1.猶愚弄。
1.嬌憨艷麗。
1.愚笨鄙陋。
1.癡愚庸碌。
1.無知而幼稚。
1.愚笨遲鈍。
1.幼稚無知。
1.愚笨,笨拙。
1.猶傻子。
1.亦作"鬷?"。
2.稠黑的鬢發。
1.稠黑的發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