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臉向上,跟“俯”相對。
2.
名詞
敬慕。
3.
名詞
依靠;依賴。
4.
名詞
舊時公文用語。用在上行文中表示恭敬,如“仰承”“仰請”“仰祈”等;用在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如“仰即知照”。
5.
名詞
(Yǎng)姓。
1.
亦作“佒”。“卬”的今字。
2.
抬頭,臉向上。
1.出自《易·繋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2.出自《論衡·藝增》夫鶴鳴云中,人聞聲仰而視之,目見其形。
3.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德郭皇后傳》葬首陽陵西
4.出自《游惠山》詩俯窺松桂影,仰見鴻鶴翔。
5.出自《水滸傳》﹝黃達﹞仰昂著臉,背叉著手,擺進來。
6.出自《寒夜》他略略仰起頭看母親,然后點頭說:“我知道,你放心。”
3.
泛指對上。
1.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自惟寡薄,本枝疏遠,豈宜仰異天情,俯乖民望。
2.出自《賀冊尊號表》陛下仰稽干符,俯順人志。
4.
指物體面朝著上方。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壟待雨。
2.出自《城中·前途》那封信已被送進郵筒里,仰躺著等待著它旅行的同伴。
5.
指把覆合著的物體翻過來,使底部朝上。
1.出自《朝野僉載》粲乃驅男女大小仰一大銅鐘,可二百石,煮人肉以??賊。
6.
上溯;追溯。
1.出自《搜神記序》仰述千載之前,記殊俗之表,綴片言於殘闕,訪行事於故老。
2.出自《顏氏家訓·誡兵》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置心於此,子孫志之。
3.出自《唐才子傳·序》端足以仰緒先塵,俯謝來世。
7.
敬慕;仰望。參見“仰人眉睫”。
1.出自《思玄賦》仰先哲之玄訓兮,雖彌高而弗違。
2.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3.出自《聊齋志異·呂無病》邑有王天官女新寡,來求婚……媒道其美,宗族仰其勢,共慫恿之。
8.
舊時書信或公文中的敬詞。多用于下對上。
1.出自《與韓忠獻王書(治平某年)》仰煩臺慈,特賜慰恤,豈任衰感之至。
2.出自《諸廟謝雨文》比吁眾情,仰祈靈施。果蒙薄雨,小潤焦原。
3.出自《花月痕》臣梅山奏,為應詔直陳、仰祈圣鑒事。
9.
舊時下行公文用語。表命令。
1.出自《北齊書·孝昭帝紀》詔曰:“但二王三恪,舊說不同,可議定是非,列名條奏,其禮儀體式亦仰議之。”
2.出自《舊唐書·宣宗紀》官健有莊田戶籍者,仰州縣放免差役。
10.
方言。猶闖,出頭露面。
1.出自《山鄉巨變》你以后不要再出去仰了,我勸你。少吃咸魚少口干,不要探這些框殼子事了。
11.
方言。猶極。表程度深。
1.出自《蓋滿爹》蓋滿爹真的喜仰了,兩回都請先生吃了滿月酒。
12.
姓。《宋史·孝義傳》有仰忻。
13.
依賴;依靠。
1.出自《管子·君臣上》夫為人君者,蔭德於人者也。為人臣者,仰生於上者也。
2.出自《后漢書·鄧禹傳》今吾眾雖多,能戰者少,前無可仰之積,后無轉饋之資。
3.出自《進士策問》人之仰而生者谷帛。
4.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蕓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