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萬物的始源。
2.全國的母儀。稱頌皇后之詞。
1.剛配上馬鞍供騎坐的烈馬。
1.縣名『高祖七年置﹐唐廢。治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西北。本秦驪邑『高祖定都關中﹐其父太上皇居長安宮中﹐思鄉心切﹐郁郁不樂。高祖乃依故鄉豐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驪邑﹐并遷來豐民﹐改稱新豐。據說士女老幼各知其室﹐從遷的犬羊雞鴨亦競識其家。太上皇居新豐﹐日與故人飲酒高會﹐心情愉快◇乃用作新興貴族游宴作樂及富貴后與故人聚飲敘舊之典。
2.鎮名。在今江蘇省丹徒縣﹐產名酒。詩文中用以泛指美酒產地。
在廣東省河源市西北部。1960年建成。面積390平方千米。總庫容115億立方米。發電裝機總容量295萬千瓦,年發電量117億千瓦小時。具有防洪、灌溉、養殖、發電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
1.《舊唐書.馬周傳》載﹐馬周早年窮困不得志﹐初游長安﹐路過新豐﹐住于旅店中﹐受到店主的冷遇◇到京城﹐住在大將澄家里﹐替澄向唐太宗寫條陳﹐為唐太宗賞識﹐得到破格任用◇因以"新豐客"指懷才不遇﹐行旅在外遭冷落的人。
1.懸系之繩斷絕。
2.相差極遠。
1.深入敵方缺乏后援之孤軍。
1.古代婦人封號。晉已有此稱。唐制,五品母妻為"縣君"。宋庶子﹑少卿監﹑司業﹑郎中﹑京府少尹﹑赤縣令等官之妻封"縣君"。元制與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孫女稱"縣君"。
2.命婦的通稱。
1.即縣試。
1.懸在空中。比喻不接觸實際。
1.美玉名。
1.縣之吏役。
1.指椽子和屋檐木相接之處。《淮南子.本經訓》"夏屋宮駕,縣聯房植。"高誘注"縣聯,聯受雀頭著桷者,一曰辟帶也。"按,雀頭指屋檐;桷是方的椽子。一說,"縣聯"為"綿聯"之誤。
1.懸梁。指苦學。
1.高名令聞。
1.舊俗宗室之女封縣主者,其夫稱縣馬。
1.前后兩柱之間的柁梁。
1.古時守城之閘板,安裝于內城門,無事則懸起,寇至則下之。
1.謂性命所懸系。
1.儒家之說,以四海之內為九州,其一為畿內,天子所治。夏稱縣內,殷周曰畿。
1.爵名。
1.旗幟懸空隨風飄蕩。喻心神不定。
1.舉烽火。
1.傳說中神仙居處,在昆侖山頂。亦泛指仙境。
1.懸掛于高處而令人仰慕。
1.見"縣罄"。
1.亦作"縣磬"。
2.懸掛的磬,喻空無所有,貧困之極。
1.山頂上的泉水;瀑布。
1.古代遂之屬官。一說即縣正。
2.同縣之人。
1.出具賞格。
1.縣軍。
1.周代官名。主縣之獄訟。又名野司寇。
1.縣中街市。
1.清代由縣官主持的考試。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縣廩生保結后才能報名赴考。約考五場,試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事實上第一場錄取后即有參加上一級府試資格。
1.懸掛首級。
1.縣級行政單位執行公務的處所。
1.縣令﹑縣長,主一縣之政者。
1.瀑布;懸泉。
1.懸耜。謂閑置農具,不耕作。
1.古代婦女封號。
1.舊時對縣令﹑縣知事的俗稱。
1.縣府文書。
1.亦作"縣庭"。
2.古稱縣官行使政令的處所。
1.泛稱一般地方行政機關。亭為秦漢時鄉以下的一種行政機關。
1.見"縣廷"。
1.縣署之雜役。
1.三國魏以縣封諸王,其郡為國。見《三國志.魏志.彭城王據傳》。晉始定為爵名,后改正縣王,增邑三千戶,制度如郡侯。見《晉書.職官志》。南北朝間或置之。
1.懸網。比喻法令刑律。
1.中國共產黨縣一級委員會的簡稱。
2.指中國共產黨縣一級委員會的負責干部。
1.官名。秦漢縣令﹑縣長下置尉,掌一縣治安。歷代因之。元于縣尉外,兼置典史。明廢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稱典史為"縣尉"。
1.遙遠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