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快樂,歡喜,快活。
2.
動詞
樂于。
3.
動詞
〈口〉笑。
4.
名詞
(lè)姓(與yuè不同姓)。
5.
名詞
(~子、~兒)使人快樂的事情。
1.
快樂,歡樂。
1.出自《詩·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3.出自《醉翁亭記》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4.出自《日出》我不傻,我還得樂兩年呢。
2.
喜愛,喜歡。
1.出自《易·系辭上》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2.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下》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3.出自《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天子見貴妃不樂李白,遂不召他內宴,亦不留宿殿中。
3.
樂于,樂意。參見“樂於”。
1.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
2.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3.出自《〈純德先生梅西集〉序》先生亦未嘗少自矜炫,人有一善,稱之不極不置,故人樂出其下。
4.出自《四溟詩話》每見人惡詩,予意憎之而不樂交也。
4.
安樂。見“樂土”。
1.出自《大戴禮記·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備,毋患曰樂。
2.出自《史記·樂書》啴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5.
指聲色。
1.出自《國語·越語下》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
6.
豐登。參見“樂歲”。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
2.出自《鹽鐵論·未通》樂歲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兇年饑饉而必求足。
3.出自《績溪縣新開塘記》若夫計田而掘,量畝而浚,必使水無不足,而不以雨旸之節聽於天,時有水旱而田無高下,皆欲為樂歲。
4.出自《貶妖穴為罪隸論》樂歲有資,仍肆行無忌;兇年無賴,愈效恣為非。
5.出自《中國的思想問題》孟子說仁政以黎民不饑不寒為主,反面便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7.
指使其歡樂。
1.出自《禮記·祭統》君為東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
2.出自《游城南·賽神》詩麥苗含穟桑生椹,共向田頭樂社神。
8.
笑。
1.出自如:他樂得合不上嘴。
9.
姓(與樂yuè不同姓)。
1.仁愛的教誨。
1.仁慈惠愛。
2.仁愛賢惠。
1.仁愛,善體恤人。
1.仁厚謹慎。
1.人居住的地方。仁,通"人"。
1.仁慈而果斷。
1.仁明的國君。
2.猶言明公,古代對有地位﹑聲望者的尊稱。
1.仁者居住的地方。語本《論語.里仁》"里仁為美。"何晏集解引鄭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后泛稱風俗淳美的鄉里。
1.仁愛善良。亦指仁愛善良的人。
1.指宋仁宗。
2.指明仁宗。
1.將仁愛和仁義施之于人。
1.慈愛憐恤。
1.仁愛明察。
1.指鸞鳳。
1.慈善懦弱。
1.檳榔的別名。
1.仁愛樸實。
1.猶言賢妻。
1.仁厚之氣。
2.仁愛的風尚。
1.仁愛和睦。
1.仁愛強毅。
1.仁愛謙讓。
1.有德行的人。
1.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
2.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1.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1.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獻身的人。
1.厚愛;仁德深厚。
1.仁愛溫和。
1.仁德的瑞應。
1.仁愛懦弱。
1.仁愛善良。
1.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風俗變得淳厚的音樂或樂聲。
2.指施行仁德而贏得的聲譽。
1.仁德圣明。亦指仁德圣明者。古代多用作稱頌帝王的套詞。
2.對皇帝的尊稱。
1.有德行的人。
1.金元時俗語。仁愛之事的反語,實指虐害而言。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和尚,休要狂獐等待著……略等我仁事,與賢家一萬刀。"@說為"成事"的轉音。參閱《董解元西廂記》凌景埏校注。
1.謂有仁德而長壽。語出《論語.雍也》"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邢昺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
1.五代時南唐節日。南唐李昪生于十二月二日。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后,即以十二月二日為仁壽節。
1.樹名。
①姿容妙曼柔曼動人。②溫和婉轉柔曼的歌聲|婉轉柔曼。
1.柔弱的藤蔓。
1.古代祭祀所用之羊的別稱。
2.指輕暖的羊裘。
3.指毛筆。
1.指初生茂盛的草木。
2.柔嫩而繁茂。
1.優美,柔和美好。
1.迎合奉承。
2.柔和美好,柔和嫵媚。
3.指性情溫和平順。
1.柔弱委靡。
1.安撫人民。
1.柔順而聰明。古代稱頌婦德。
2.猶明亮。
1.柔順而寡言。
1.質地柔韌之木。亦指可制琴瑟的桐﹑梓等木。
2.借指琴瑟。
1.猶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