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紅色。
2.
名詞
古代道家用朱砂等煉制的藥。
3.
名詞
(Dān)姓。
4.
名詞
按配方制成的顆粒狀或粉末狀中藥。
1.
丹砂;朱砂。古代用作染色的顏料。
1.出自《書·禹貢》礪砥砮丹。
2.出自《論衡·語增》案周取殷之時,太公《陰謀》之書,食小兒丹,教云“殷〔亡〕”。
3.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赪丹明璣。
4.出自《意林》皎皎練絲,得藍則青,得丹則赤。
2.
紅色。
1.出自《儀禮·鄉射禮》凡畫者丹質。
2.出自《藝文類聚》嘉竹翠色,彤管含丹。
3.出自《荔枝譜》綠核頗類江綠,色丹而小。
4.出自《游西山同項可立宿靈隱西庵》秋杪霜葉丹,石面寒泉淥。
3.
涂染成紅色。
1.出自《春秋·莊公二十三年》丹桓宮楹。
2.出自《解嘲》紆青拖紫,朱丹其轂。
3.出自《新唐書·房琯傳》殺卒四萬,血丹野。
4.出自《閑情偶寄·聲容·修容》倘面無粉澤,而止丹其唇,非但紅色不顯,且能使面上之黑色變而為紫。
5.出自《黃山之歌》想見秋時楓葉丹,排空萬面樹紅旗。
4.
道家煉制的所謂長生不老藥。
1.出自《抱樸子·金丹》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2.出自《贈煉丹法和殷長史》詩方驗《參同契》,金灶煉神丹。
3.出自《題畫》詩腰間小榼藏何物,九轉芙蓉一顆丹。
5.
精煉的成藥。
1.出自《己亥雜詩》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只販古時丹。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后世言藥石之精亦曰丹。
6.
指南方。古代五行說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屬火,火色丹,故稱。參見“丹冥”、“丹野”。
1.出自《云笈七簽》丹者,南方之異名。
7.
喻赤忱。
1.出自《答翰學陳玉壘》然於不谷倦倦許國之丹,則可謂獨觀其深矣。
8.
形容色彩絢麗。參見“丹霄”。
1.出自《游仙詩》神岳竦丹霄,玉堂臨雪嶺。
2.出自《門有車馬客行》詩謂從丹霄落,乃是故鄉親。
3.出自《泛海至天津入京復還上?!吩?/span>萬里煙波回紫潮,五云宮闕聳丹霄。
9.
攤,攤開。
1.出自《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施復打開包裹,取出被來丹好。
10.
通“單”。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1.出自《宣和遺事》帝(隋煬帝)用麻胡為帥,起天下百萬民夫,開一千丹八里汴河。
2.出自《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石駙馬傳》拜了二十丹四拜,山呼萬歲兩三聲。
11.
姓。晉代有丹木。見《風俗通》。
1.出自《廣韻?寒韻》丹,姓。晉有大夫丹木,出《風俗通》。
12.
指不同色澤的美石。
1.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白木瑯玕,白丹青丹。
1.本為《詩.王風》中的篇名。《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國之詞。
1.相傳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見舊時宗廟宮室,盡為禾黍之地,觸景傷懷,無限感慨,而作《黍離》之詩。又箕子朝周,過故殷墟,見宮室毀壞,盡生禾黍,哀傷不已,而作《麥秀》之歌。事見《詩.王風.黍離》﹑《史記.宋微子世家》◇遂用作典故,以"黍離麥秀"為感慨亡國之詞。
1.以黍米釀制的酒。
1.黍子碾成的米。
2.指糯米。
1.用黍米釀制的酒。
1.黍的幼苗。
1.指蚊蚋。
1.古代用以粘鞋子硬襯的黍米糊。
1.未過濾的黍酒。
1.黍稈。
1.指黍醴。
1.黍和秫。子實都具黏性,可釀酒。
1.猶黍絫。
1.古代指極輕微的重量單位。
1.亦作"黍穟"。
2.黍的穗子。
1.見"黍穗"。
1.用黍米制成的糖。
1.種黍的田畝。
1.黍子和小豬。古代庶人秋天行薦禮時所進獻的祭品。語本《禮記.王制》"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
1.一種雜以黍米的肉羹。
1.相傳西周亡后,所有舊時的宗廟宮室盡為禾黍之地◇遂以"黍秀宮庭"作為感慨亡國之詞。語本《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仿徨不忍去。"
1.謂用黍子來擦拭桃子上的毛?!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御坐于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曰'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搑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之聞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谷之長雪果蓏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于宗廟之盛也。"后遂用作詠桃的典故。
1.用黍米熬成的糖漿。
1.黍米煮成的粥。
1.《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因以"黍油麥秀"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1.比喻微細之處。黍﹑銖均為輕微的重量單位。
1.黍子和牲后體的一部分。古代用于秋祀。
1.黍的子實。通稱黃米。
1.黍米棕子。
1.謂授職拜官。
1.開列姓名﹐張榜示人。
1.題字于碑額。
1.泛指官署。
1.記錄。
1.署名于章奏。
1.簽署劵約。
代理或兼任官職署理五河縣事|上頭委派人來署理。
1.暫攝原任。
1.代理或兼攝。
1.在文件末尾簽署。
1.在文書上題署官銜。
1.在文書上簽名﹐押字。
1.謂上書議事。因上書須署名﹐故稱。
1.代理官職。舊時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1.謂任用官吏。
1.即薯蕷。通稱山藥。
1.署理官職。
1.在紙末簽名。以簽押皆在文末﹐故有此稱?!赌鲜贰げ汤獋鳌份d蔡廓征為吏部尚書﹐"〔録尚書徐羨之〕曰'黃門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復厝懷﹐自此以上﹐故宜共參同異。'郭曰'我不能為徐干木署紙尾。'遂不拜。干木﹐羨之小字也。迅黃紙﹐録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郭言署紙尾也。"
1.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1.在文書上簽名。因簽名是為了防止作偽﹐字亦常為行草書﹐故亦名押字或畫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