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纏繞。
2.
名詞
(Jiū)姓。
3.
動詞
集合(多含貶義)。
4.
動詞
使改正;矯正。
5.
動詞
〈書〉督察;檢舉。
6.
名詞
由多股線絞合而成的繩子。
1.
亦作“糺”。
2.
絞合的繩索。
1.出自《說文·丩部》糾,繩三合也。
2.出自《文選·賈誼〈鵩鳥賦〉》何異糾??。
3.
纏繞;糾纏。
1.出自《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2.出自《校獵賦》長鎩糾電,飛旗拂天。
3.出自《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太史公述歷古今,合而為史,迄於今交錯相糾,莫能離其說。
4.出自《水仙操》檿絲相糾成凄清,調和引得薰風生。
5.出自《抒哀賦》貞邪糾糅以任剝復兮,叢悴焱忽其不可思。
4.
聚合;收集。
1.出自《后漢書·隗囂傳》隗囂援旗糾族,假制明神。
2.出自《明史·耿再成傳》子天璧,聞父難,糾部曲殺賊。
3.出自《隨園詩話》京師伶人許云亭名冠一時,群翰林慕之,糾金演劇。
5.
特指強制征集。參見“糾合”。
1.出自《資治通鑒·后晉齊王開運三年》先是,募兵久無應者,弘佐命糾之,曰:“糾而為兵者,糧賜減半。”明日,應募者云集。
6.
糾正;矯正。參見“糾謬”。
1.出自《管子·侈靡》君子者勉於糾人者也,非見糾者也。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3.出自《上皇太后疏》臣竊意殿下今茲繼而為政,必將糾之以嚴。
7.
督察;督責。
1.出自《周禮·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糾萬民。
2.出自然后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
3.出自《漢書·平帝紀》雖有王侯之屬,莫能相糾,或陷入刑罪,教訓不至之咎也。
4.出自《送李判官往桂州序》至於是州,惟州之牧咨焉,以贊戎事而糾群吏,甚直且武。
8.
舉發;懲治。
1.出自《后漢書·蔡茂傳》會洛陽令董宣舉糾湖陽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
2.出自《北史·元誕傳》后為御史中尉元纂所糾,會赦免。
3.出自《廣陽雜記》棠在朝曾特疏糾三桂,故欲得而甘心焉。
4.出自《揮麈三錄》元豐初改官制,天子勵精政事,初嚴六察,亶(舒亶)彈擊大吏,無復畏避,最后糾和甫尚書省不用例事,以侵和甫。
9.
恭敬。
1.出自《國語·魯語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
10.
急戾。
1.出自《荀子·議兵》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
11.
揪,抓。
1.出自《齊民要術·種葵》其碎者,割訖,即地中尋手糾之。
2.出自《沒有花的春天》他一手點火燒著老地主的大宅院,一手糾住阿艾的辮子,把阿艾從老地主家里拖了出來。
1.中醫學病癥名。指傳染性強而癥情嚴重的痢疾。主要癥狀為發熱﹑嘔吐﹑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腹痛﹐里急后重。
1.疫病。
1.疫病的發生和發展情況。
1.傳染源數目較多﹑各疫源地交叉重疊形成的較大的疾病傳染地區。
1.猶疫鬼。
1.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可能散播到的地區。其范圍大小和疾病的傳播途徑有關。如飛沫傳播的疾病只限于傳染源周圍飛沫所能達到的范圍﹐而病媒昆蟲傳播的疾病應包括它們的活動所能到達的地區。同一疾病疫源地的大小可因傳染源活動情況而不同﹐如帶傷寒菌的飲食從業人員其疫源地就較大。
1.疫病。
1.指羿射日的傳說。
1.指神話中羿妻嫦娥。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宮。事見《淮南子.覽冥訓》與高誘注。
1.羿的弓矢所及。語出《莊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王先謙集解"以羿彀喻刑網,言同居刑網之中,孰能自信無過,其不為刑網所加,亦命之偶值耳。"后以"羿彀"指世網或人間的危機。
1.見"羿澆"。
1.《太平御覽》卷八二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帝羿有窮氏從吳賀北游∝使羿射雀左目,誤中右目。羿俯首而愧,終身不忘。"后以"羿氏舛射"謂高才亦有失誤。
1.內衣。
1.內衣。
1.見"軼材"。
1.亦作"軼才"。
2.超群。
3.謂卓越的才能。
1.超越,超過。
1.超塵出俗。
1.超出。
1.無拘束。
1.刑罰太過。
1.侵犯。
1.超越。
1.突破;跨越。
1.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傳說。
1.更迭廢毀。軼,通"迭"。
1.奔放不羈。
2.超越;凌駕。
1.見"軼群絶類"。
1.飄逸艷麗。
1.超出一般。
1.超過。
1.避世之人。
1.超群。
1.超過眾人和同輩。
1.謂聲譽超越。
1.指未編入《詩經》的古詩。
1.正史以外的歷史記載。
1.隱士。
1.不見于正式記載的事跡。
1.世人不大知道的事紀傳說。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1.指未正式搜輯成集子的著作﹑言論。
1.超脫習俗。
1.飄逸的情態。
1.猶軼話。
1.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傳說。
1.見"軼事遺聞"。
1.散失了的理論和主張。
1.跨越。
1.超越;超過。
1.超脫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