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細條或帶子形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
2.
動詞
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條理組織起來或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
3.
動詞
編輯。
4.
動詞
創作(歌詞、劇本等)。
5.
動詞
捏造,把沒有的事情說成有。
6.
名詞
成本的書,書里因內容不同自成起訖的各部分。
7.
量詞
書籍按內容劃分的單位,大于“章”。
8.
名詞
(Biān)姓。
9.
名詞
編制。
10.
量詞
用于書籍。
1.
穿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
1.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2.
書籍。
1.出自《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2.出自《漱華隨筆·采訪遺書》乾隆六年奉上諭,從古右文之世,務訪遺編。
3.出自《物妖志序》瀏覽陳簡,撮錄成編,顏曰《物妖》。
3.
書的計數單位。指一部書或書的一部分。
1.出自《漢書·張良傳》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
2.出自《唐故相權公墓碑》考定新舊令式為三十編,舉可長用。
3.出自《龜山楊先生祠堂記》楊公有筆稿《史論》一編,景瞻尤惜之。
4.
順次排列。
1.出自《奉和春日望海》連云飛巨艦,編石架浮梁。
2.出自《和田國博喜雪》歲豐君不樂,鐘磬幾時編?
5.
連接。參見“編町”。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筱簜敷衍,編町成篁。
6.
收列;列入。
1.出自《韓詩外傳》夫嫁娶者非己所自親也,衛女何以編於《詩》也?
2.出自《白馬篇》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3.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
7.
編輯;創作。
1.出自《追求》仲昭專心編稿子。
2.出自《關于〈長生塔〉》即使是編童話,我也不愿讓樹木隨便講話。
8.
編織。
1.出自《莊子·大宗師》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2.出自《西游記》扯葛藤,編草襪。
9.
編造;捏造。
1.出自《紅樓夢》〔劉姥姥〕見這些哥兒姐兒們都愛聽,便沒了說的也編出些話來講。
2.出自《關于〈第四病室〉》小說里只有幾個名字,像醫生楊木華,護士林惜華,病人朱云標,當然都是我編出來的。
10.
古縣名。漢屬南郡,在今湖北省南漳縣境。見《漢書·地理志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漳水》。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南郡,縣十八:……編。
11.
姓。漢代有編盲意。見《后漢書·方術傳下·解奴辜》。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解奴辜》又有編盲意,亦與鬼物交通。
12.
指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條理組織起來。參見“編年”、“編組”。
1.出自《公羊傳·隱公六年》《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后為年。
2.出自《文心雕龍·史傳》然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
3.出自《史通·本紀》陸機《晉書》,列紀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編年。年既不編,何紀之有?
4.出自《和陶飲酒》編年書甲子,樹節良已勤。
5.出自《〈聞一多選集〉序》《全集》是按分類編排的,這里都盡可能地按編年調整了,凡是能注出寫作年代的也已大致注明。
1.亦作"涼森森"。
2.清涼貌。
1.秋天的飛沙。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紹興末,詔用朱熹言,罷紫衫,以涼衫視事。至干道初年,禮部侍郎王曮又以涼衫純素,似兇服,奏請除乘馬道途許服外,馀不得服。自后涼衫只用為兇服。
1.取涼用的扇子。
1.亦作"涼生生"。
2.微涼貌。
1.悲涼肅殺的聲音。
1.三國魏都許昌宮殿名。
1.亦作"涼適"。
2.涼快舒適。
清涼爽快晚風習習,十分~。
①溫度低的水。②生水。
1.凄涼的思緒。
1.亦作"涼飔"。
2.涼風。
(~的)形容有些涼早立秋,~;晚立秋,熱死牛。
1.素絹。
1.即涼床。
1.指水井。
1.建于水畔的樓閣。
2.宋時臨安樓觀名。
1.秋天。
供休息或避雨的亭子。
1.亦作"涼瓦瓦"。
2.清亮貌。
1.冷暖;寒暑。
2.喻貴賤。
夏天穿的鞋幫通風的鞋。
1.涼閣。
1.冷熱。
1.冷血。形容人的自私﹑冷漠。
1.秋霧。
2.寒煙。
1.荒寒的曠野。
1.亦作"涼葉"。
2.秋天的樹葉。
1.秋夜。
1.貼身的內衣。
涼的感覺立秋過后,早晚有些~了。
1.亦作"涼陰"。亦作"涼闇"。
2.陰涼之氣。
1.亦作"涼蔭"。
2.蔭涼的居處。
3.指成蔭的樹。
1.亦作"涼影"。
2.樹木枝葉在日光或月光下形成的陰影。
1.亦作"涼幽幽"。
2.清涼貌。
1.扇的別名。
1.涼秋的天空。
1.涼熱。指冷暖;寒暑。
1.秋月。
2.七月的異名。
1.陰涼的云。
1.破房子。
1.樂府《近代曲》名,屬宮調曲。原是涼州一帶的地方歌曲,唐開元中由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
2.唐代軟舞曲名。
1.即《涼州曲》。內容多描寫西北邊陲的風光及戰爭情景,其中以王翰和王之渙所作最為著名。
1.樂府《近代曲》名。
1.古代一種便帽名。
1.猶梁塵。
1.謂天子居廬守喪。梁,通"諒"。
1.稱賢德者之死。
1.亦作"梁倡"。
2.謂處境狼狽,進退失據。
1.見"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