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時間長(跟“暫”相對)。
2.
名詞
經歷的時間;時間的長短。
3.
名詞
(Jiǔ)姓。
1.
亦作“镹”。
2.
舊。
1.出自《管子·度地》常以朔日始出具閱之,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
2.出自《孔子家語·顏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3.
耐久;持久。
1.出自《周禮·考工記·辀人》軸有三理,一者以為美也,二者以為久也,三者以為利也。
2.出自《呂氏春秋·誣徒》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
3.出自《富貴貧賤說》居富貴而能守者,周公也。在貧賤而能久者,顏回也。
4.
終于,終究。
1.出自《文選·班固〈答賓戲〉》時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
5.
稽留;滯留。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久于齊,非我志也。
2.出自《公羊傳·莊公八年》何言乎祠兵?為久也。
3.出自《論衡·知實》可以仕則仕,可以已則已,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4.出自《祇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詩如何久人寰,俯仰學舉措。
6.
時間的長短。如:他來多久了?
1.出自《齊民要術·羹臛法》白湯別煮槧,經半日久,漉出,淅其中杓迮去令盡。
2.出自《??腤煎消法》苦酒、蜜中半,和鹽,漬魚,一炊久,漉出。
7.
“灸”的古字。支撐。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工擇干,干可用而久以為不可用,貲二甲。工久干曰不可用,負久者,久者謁用之,而貲工曰不可者二甲。
2.出自《說文·久部》久,后從灸之。象人兩脛后有距也。《周禮》曰:“久諸墻以觀其橈。”
8.
“灸”的古字。覆蓋;堵塞。
1.出自《儀禮·士喪禮》夏祝鬻余飯,用二鬲于西墻下,冪用疏布久之。
2.出自《儀禮·既夕禮》甒二醴酒,冪用功布,皆木桁久之。
9.
“灸”的古字。灸療,灸灼。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賊死》男子丁壯,析色,長七尺一寸,發長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2.出自《積微居小學述林·釋久》古人治病,燃艾灼體謂之灸,久即灸之初字也。
10.
時間長。
1.出自《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出自《墨子·經上》久,彌異時也。
3.出自《閔己賦》久拳拳其何故兮,亦天命之本宜。
4.出自《三國演義》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主要在遠洋活動的,裝備有大口徑艦炮和厚裝甲的大型軍艦。因在海戰中常排成單縱隊的戰列線進行炮戰而得名。具有強大的火力,是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潛艇和航空母艦的廣泛使用而相繼退役。
介于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大型軍艦。排水量和炮艦裝備接近于戰列艦,航速接近于巡洋艦。主要用以與戰列艦協同作戰。出現于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已淘汰。
1.指戰爭引起的動蕩混亂狀態。
①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有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制,戰爭動員,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規律,戰略方針、任務、方向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略情報、通信、指揮系統的建設等。②泛指國家、政黨對全局性問題的謀劃,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策略手段逐步實現。戰略與策略的區分是相對的,一定范圍內的戰略問題,在更大的范圍內可以是策略問題。
用于攻擊戰略目標的導彈。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遠程、洲際導彈。主要攻擊政治軍事中心、軍事或工業基地、交通樞紐以及核武器庫等重要戰略目標。
用于攻擊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等戰略目標的核武器的統稱。爆炸威力幾萬噸至幾千萬噸梯恩梯當量。主要有戰略導彈、裝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等。
也稱現代戰略學”。用現代科學思想和方法研究現代戰略的綜合性學科。主要研究社會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文化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等,并為這些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1.與戰爭有關的重要物資。如鋼材﹑石油﹑橡膠﹑稀有金屬等。
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的學科。是軍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戰役學和戰術學起統帥和指導作用。通過對戰爭本質及其內在規律性的揭示,闡明駕馭戰爭的理論原則,提出指導和實施戰爭的戰略方針、戰略計劃、戰略目標、戰略行動方法等。
1.通過訓練用于作戰的馬。
1.指揮士卒作戰;使人民作戰。
1.戰死,陣亡。
1.指戰斗或競賽活動的序幕。
1.戰士穿的長衣。亦泛稱軍衣。
1.古代城墻上防守用的活動棚屋。
1.亦作"戰鞞"。
2.古代軍中馬上所擊的鼓。借指戰爭。
1.謂騎兵作戰。
2.騎兵。
3.戰馬。
1.軍中的旗幟。
1.戰斗意氣;斗志。
1.武器。
1.戰兢兢。形容由于害怕﹑寒冷等原因而顫抖。
1.為前方作戰而提供的各種勤務。如運送物資﹑送傷員等。
1.雙方交戰的地方。
2.為便于執行戰略任務而劃分的作戰區域。
1.爭取;奪取。
1.古時軍服。圍在腰部以下,障于左右兩腿之外,多用皮革制成。
1.猶戰況。
1.敬畏的神色。
2.戰爭的氣氛。
1.閃動。
1.攻戰射擊。
1.驚恐。
1.在戰爭中取勝;經戰斗而獲勝。
2.指一種思想克服另一種思想。
3.指科舉考試登第。
1.較量詩歌優劣。
1.戰爭時期。
又稱軍事共產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為粉碎國內地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發動的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經濟政策的總稱。1918年開始實施。主要內容包括實行戰時總動員;實行糧食等農產品的征購制度;實行全部工商業的國有化,禁止私人貿易;實行義務勞動制和食堂免費就餐。1921年為新經濟政策所代替。
1.記載戰爭情況的史書或文章。
2.指戰爭的歷史。
1.士兵,參加作戰的人。
2.泛指參加正義斗爭或從事正義事業的人。
1.軍事行動;行陣征戰之事。
2.泛指戰爭。
1.見"戰埶"。
1.攻和守。
1.通知敵軍交戰的文書。
指導戰斗的原則和方法。主要包括戰斗的基本原則、戰斗的方法和戰斗的組織實施。在實際戰斗中,應該根據敵對雙方的具體情況和地形、天候、水文等條件靈活運用。
用于直接支援部隊作戰行動,攻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目標的導彈。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內。主要用于攻擊核襲擊兵器、集結部隊、坦克、飛機、艦船、指揮所、機場、雷達、港口、橋梁等目標。
執行戰術任務,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的核武器。爆炸威力一般在萬噸梯恩梯當量以下。主要有戰術核導彈、核炮彈、核航彈、核地雷、核水雷等。重要目標主要是指揮所、集結部隊、機場、橋梁、軍用倉庫、通信樞紐等。
研究戰斗規律,指導戰斗實踐的學科。是軍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戰略學和戰役學,同時對戰略學和戰役學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主要研究戰斗的性質、規律、類型、內容、特點、原則和戰斗的計劃、組織、實施的方法等。
1.見"戰竦"。
1.亦作"戰悚"。
2.形容因害怕而發抖。
1.猶爭論。
1.見"戰簌簌"。
1.形容因驚恐而顫抖。
1.征戰;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