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查。
2.
動詞
約束;檢點。
3.
舊同“撿”。
4.
名詞
(Jiǎn)姓。
1.
封緘。古書以竹木簡為之,書成,穿以皮條或絲繩,于繩結處封泥,在泥上鈐印,謂之檢。
1.出自《急就篇》簡札檢署槧牘家。
2.出自《后漢書·公孫瓚傳》﹝袁紹﹞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
3.出自《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次韻》自拂煙霞安筆格,獨開封檢試砂床。
2.
法式,法度。
1.出自《荀子·儒效》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
2.出自《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3.出自《東坡志林》世之所謂君子者,惟法是修,惟禮是克,手執圭璧,足履繩墨,行愿為目前檢,言愿為無窮則。
3.
品行,操行。
1.出自《三國志·蜀志·向朗傳》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見稱。
2.出自《晉書·孝愍帝紀論》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
4.
約束,限制。
1.出自《書·伊訓》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2.出自《后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於矯枉過正之檢。
3.出自《送韋十二兵曹》詩縣職如長纓,終日檢我身。
4.出自《聊齋志異·果報》安丘某生,通卜筮之術,其為人邪蕩不檢,每有鉆穴逾隙之行,則卜之。
5.
考查,察驗。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
2.出自《后漢書·周燮黃憲等傳序》﹝荀恁﹞對曰:“先帝秉德以惠下,故臣可得不來。驃騎執法以檢下,故臣不敢不至。”
3.出自《唐語林·補遺四》有人檢陸法言《切韻》,見其音字,遂云:“此吳兒直是翻字太辟。”不知法言是河南陸,非吳郡也。
4.出自《幽夢續影》任氣語少一句,任足路讓一步,任筆文檢一番。
6.
甲,草木萌芽時所帶的種皮。
1.出自《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靈芝紫檢參差長,仙桂丹花重疊開。
7.
匭函。
1.出自《困學紀聞·雜識》璽也而更為寶,匭也而更為檢。
2.出自《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太宗雍熙元年》庚申,改匭院為登聞檢院,東延恩匭為崇仁檢,南招諫匭為思諫檢,西申冤匭為申明檢,北通玄匭為招賢檢。
8.
文書底稿。
1.出自《夢溪筆談·故事一》狀檢,瀛王親筆,甚有改竄勾抹處。
2.出自《春明退朝錄》凡公家文書之槁,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
9.
揀,挑選。
1.出自《哭李常侍嶧》詩次第尋書札,呼兒檢贈詩。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說著,取過一疊報紙來,檢出一張《滬報》給我看。
3.出自《故事新編·采薇》到第二天的午后,迎面遇見了幾條岔路,他們決不定走那一條路近,便檢了一個對面走來的老頭子,很和氣的去問他。
10.
拾取。
1.出自《物理小識·蛤蚧》蛤蚧為人得,即自嚙其尾。以月首上寅可檢,以是日交也。
2.出自《吶喊·故鄉》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
3.出自《分》看護們匆匆的檢起地上的白衣,扔入筐內。
11.
齊比,等同。
1.出自《管子·山權數》北郭有掘闕得龜者,此檢數百里之地也。
12.
姓。漢代有檢其明。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檢氏,漢末勾章尉檢某,見姓苑。
1.從旁插言。
2.謂插言附和。
1.亦作"訛變"。
2.訛誤變易。
1.訛誤差錯。
1.誤稱。
〈書〉(文字)錯誤;舛誤校訂粗疏,~甚多。
1.亦作"訛竄"。
2.訛誤雜廁。
1.亦作"訛錯"。
2.錯誤。
1.謂蠹蝕錯訛。
〈書〉訛脫。
1.見"訛奪"。
1.謂為妖術所惑。
1.不正的風習。
1.誤稱。
1.荒誕虛幻。
1.亦作"訛混"。
2.訛錯混亂。
1.亦作"訛火"。
2.怪火。
3.指磷火。
1.錯亂的簡策。
〈方〉訛詐。
1.誤謬失實。
1.錯誤和脫漏。
1.錯亂。
1.謂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2.錯誤和漏略。
1.亦作"訛落"。
2.猶訛脫。
錯誤;差錯。
1.耍賴哄鬧。
1.乖邪貌。
1.亦作"訛僻"。
2.訛誤。僻﹐誤。
1.訛賴欺騙。
1.敲詐﹑勒索他人錢財。
1.謂或動或臥。語出《詩.小雅.無羊》﹕"或寢或訛。"毛傳﹕"訛﹐動也。"
1.亦作"訛闕"。亦作"訛缺"。
2.錯誤﹑殘缺。
1.見"訛缺"。
1.謂假借某種理由勒索﹑詐取他人財物。
1.訛謬失誤。
1.錯誤的趨勢。
1.傳說中的獸名。以其能言﹐常欺人﹐故稱。
1.訛變衰敝。
1.亦作"訛俗"。
2.荒謬的習俗。
3.指文字的訛體與俗體。
1.敲詐勒索。
1.無稽之談。
1.變體。與正體相對。
1.猶差誤。
2.猶衰敝。
1.把柄﹔訛詐的由頭﹑借口。
2.呆子。
(文字上的)錯誤和脫漏。
1.錯誤荒謬。
1.亦作"訛偽"。
2.詐偽。
1.舊劇伶人上場時的發語詞。
1.亦作"訛文"。
2.訛誤的文字。
1.錯亂。
1.訛賴誣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