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或動或臥。語出《詩.小雅.無羊》﹕"或寢或訛。"毛傳﹕"訛﹐動也。"
1.形如菌狀之閣。
1.香木名。
一大群以現成的有機物質為營養的生物。包括細菌、黏菌和真菌等。主要通過寄生和腐生吸取養料。
單個菌體或孢子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群落。
1.古代傳說中的小人國人。
1.即靈芝。
〈方〉蕈(xùn)。
1.竹叢中的廟庵。
1.斑竹。
1.竹窗。
1.竹床。
1.謎格的一種。謎底各字均為上下結構﹐須將其上下分拆后扣合謎面。如"掌握晝夜循環規律(猜《水滸傳》諢名一)"﹐謎底為"智多星"﹐拆字后讀成"知日夕﹑夕日生"切題。
1.竹席。
1.竹筐。
1.竹節上附著的白粉。
1.竹林中的風。
1.竹管。亦用以指筆管﹑毛筆。
1.叢竹。
1.竹籃。
1.竹叢中的回廊。
1.竹簾。
1.罩在火爐上的竹籠。
2.竹籃之類盛器。
3.指箱篋之類盛器。
4.鳥籠。
1.竹殼的手爐。
1.謎格的一種。將謎底字分作左右兩個字讀﹐如"眾口一詞(猜郵電用物一)"﹐謎底為"信筒"﹐讀成"人言個個同"切題。
1.竹梯。
1.亦作"筠筩"。
2.竹筒。相傳楚人祭屈原以竹筒貯米投江。
3.指取魚器。
1.見"筠筒"。
1.竹叢中的水流。
1.竹席。
1.像竹那樣正直的心。
1.竹柄紙扇。
1.斑竹。
1.象聲詞。形容鈴聲。
1.亦作"麏包"。
2.以白茅包的死獐子。語本《詩.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1.亦作"麏竄"。
2.形容驚慌逃散。
1.亦作"麏裹"。
2.捆扎(物件)。
1.亦作"麕駭雉伏"。
2.形容驚怕躲藏。
1.亦作"麕集"。亦作"麏集"。
2.群居;聚集。
1.亦作"麏麚"。亦作"麏?"。亦作"麕麚"。亦作"麕?"。
2.泛指鹿類動物。
1.亦作"麏驚"。亦作"麕驚"。
2.形容膽怯,易受驚。
1.亦作"麕居"。
2.群居;聚居。
1.亦作"麏聚"。亦作"麕聚"。亦作"麕聚"。
2.謂似獐那樣依類相聚。
1.亦作"麕舌"。
2.藥草名。
1.亦作"麏鼯"。
2.獐子與鼯鼠。這兩種動物活動于荒蕪之地,故用以形容荒蕪。
1.捆載。
1.亦作"麕獐"。
2.即獐子。
1.亦作"麕至"。亦作"麏至"。
2.群集而來。
1.亦作"麕至沓來"。
2.猶言群集紛至。
1.才智杰出的輔佐之臣。
1.見"俊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