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2.
動詞
使數量增大或程度增高。
3.
動詞
把本來沒有的添上去;給原有的、消耗的再補充。
4.
副詞
〈書〉更;更加。
5.
名詞
指加拿大。
6.
動詞
施以某種動作。
7.
名詞
(Jiā)姓。
1.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與“減”相對)。
1.出自《九章算術·均輸》加一斛粟價,即置一斛之費。
2.出自《夜宴》二加二等于四的朋友,究竟頭腦簡單了些。
2.
增益;更加。
1.出自《論語·子路》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出自《明史·李獻可傳》帝怒加甚,奪嗣成職。
3.
謂置此于彼之上;把原來沒有的添上去。
1.出自《論語·鄉黨》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2.出自《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3.出自《春秋明經·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以大夫而盟齊宋之君,則舉足而加首矣。
4.出自《財神和觀音》楊顧問已經看過,紅鉛筆是Dr.Lee加的。
4.
超過。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論》雖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2.出自《西京雜記》司馬長卿賦,時人皆稱典而麗,雖詩人之作不能加也。
3.出自《言奉養上殿第三札子》今陛下雖奉養皇太后加於往日,猶未及事濮王之時。
5.
強加;侵凌;凌辱。
1.出自《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2.出自《周書·馮遷傳》遷性質直,小心畏慎,雖居樞要,不加勢位加人。
3.出自《故通直郎清流知縣何君墓志銘》然君自待如寒人單士,未嘗以勢加物。
4.出自《夜譚隨錄·碧碧》奈何邂逅相遇,輒以橫逆見加?
6.
施及;加以。
1.出自《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2.出自《呂氏春秋·孝行》光耀加於百姓。
3.出自《與袁相公書》合下儻引而致之,密加識察,有少不如所言,愈為欺罔大君子,便宜得棄絕之罪於門下。
4.出自《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人之初,性本善”么?這并非現在要加研究的問題。
7.
使居其位,擔任。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其道焉。
2.出自《孟子·萬章下》堯之於舜也……后舉而加諸上位。
3.出自《桃花扇·撫兵》北討南征,功加侯伯,強兵勁馬,列鎮荊襄。
8.
猶射。
1.出自《詩·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2.出自《上書諫吳王》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
3.出自《哀時命》鸞鳳翔於蒼云兮,故矰繳而不能加。
9.
元代散曲中的襯字。猶價。
1.出自《小醋大·情》套曲一夜加兩只業眼恁睜著,恨無眠。
2.出自《壽陽曲》一會加上心來沒是處,恨不得待跨鸞歸去。
10.
《墨經》中的邏輯學概念。
1.出自《墨子·經上》謂:移、舉、加。
2.出自《文學說例》《墨子·經上》有“移、舉、加”之文,謂言詞分移、舉、加三性。《經說》釋之曰“狗犬,舉也;叱狗,加也。”蓋直指形質謂之舉,意存高下謂之加。
3.出自《墨經分類譯注·名言類》加謂,今稱他動詞,因為叱的動作須加在狗的身上,狗是被叱之物,今稱受事格。
11.
古夫馀等族稱官為“加”。
1.出自《后漢書·東夷傳·夫馀》夫余國……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屬諸加。
2.出自《梁書·諸夷傳·東夷》其國無牢獄,有罪者,則會諸加評議殺之,沒入妻子。
3.出自《北史·高麗傳》儉復討之,位宮輕將諸加奔沃沮。
12.
通“嘉”。褒獎。
1.出自《管子·小匡》力死之功,猶尚可加也;顯生之功,將何如?
2.出自《列女傳·齊桓公姬》望色請罪,桓公加焉;厥使其內,立為夫人。
13.
通“架”。架造,營構。
1.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季冬之月……雁北鄉,鵲加巢。
14.
姓。明有加傳。
1.出自《正字通?力部》加,姓。明正德舉人加傅。
15.
通“嘉”。美,好。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時加羞珍異,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
2.出自《積微居讀書記·讀左傳·文公》“加”當讀為“嘉”。羞謂飲食。加羞,猶言嘉肴矣。
3.出自《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惟時哲輔進秉國,成相助之勤,爾效彌顯,改擇加郡,登崇號名。
1.見"搔把"。
1.以指甲抓刮。
1.動亂不安;擾亂。
1.憂慮貌。搔,通"慅"。
1.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1.亦作"搔頭弄姿"。
2.謂修飾容貌。
3.比喻詩文的矯揉造作。
4.謂賣弄姿色。
1.以指甲或他物爬搔頭部。
2.簪的別稱。
1.見"搔首弄姿"。
1.猶蕭瑟。
1.見"搔癢"。
1.憂慮,憂傷。
1.比喻正合心意,痛快之至。語本唐杜牧《讀韓杜集》詩"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1.象聲詞。
1.猶文筆。
1.謂動蕩不安而且疲困。
1.騷擾邊境。
1.指《離騷》和《戰國策》。
1.詩腸,作詩的情思。
1.猶文壇。
1.猶憂愁。
1.腥臭。騷,通"臊"。
1.掃除。騷,通"掃"。
1.指騷體詩的文詞。
1.舊時對蒙古族人和其他北方游牧民的蔑稱。
1.見"騷達奴"。
1.動蕩,不安寧。
2.特指動亂,變亂。
3.猶噪動。
4.騷擾;攪擾。
1.紛亂煩擾。
1.指騷體作品。
1.未經閹割的公牛。
1.擾亂震驚。
1.詈詞。指淫蕩的女人。
1.猶胡攪。
1.騷擾邊境。
1.指《離騷》。
1.猶詩句。
屈原作《離騷》,因有騷人之稱◇也泛指詩人失意騷客|文人騷客。
1.騷亂困厄。
1.猶詩壇。
1.古時鄉里立社,種植其土所宜之木。古人認為社木發出聲響預兆有變異。
1.代表社主的大樹。
1.故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東。相傳因漢光武帝劉秀在此植木得名。宋時在此駐兵戍守。紹興四年(1134年)曾被農民起義軍楊么所攻破。
1.復姓。
1.社論的舊稱。
1.社中積存之款。
2.指進行社事活動所需的款項。
在一定地域內由相互關聯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由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活動的人們所組成的區域性的社會實體。
為社區內人身或基本生活權利受到嚴重侵犯的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和兒童提供社會保護性服務。由各類庇護所為庇護對象提供臨時性食宿服務,恢復其權益,以緩和家庭和社會矛盾。
1.村人。
1.謂社日祭神之牲肉。
1.指社日迎神賽會。這是古代農民祭祀土神的一種風俗。
1.古代謂土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