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盛;旺盛。
2.
名詞
(Bó)姓。
1.
猝然,忽然。
1.出自《莊子·天地》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
2.出自《笙賦》勃慷慨以憀亮,顧躊躇以舒緩。
3.出自《與翰長學士書》恐門戶一變,有勃出勃入之禍。
4.出自《〈十五小豪杰〉序》陳琳之檄,杜老之詩,讀之有不病魔退舍,睡獅勃醒者乎!
2.
變色貌。參見“勃然”。
1.出自《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
3.
興起貌。參見“勃然”。
1.出自《處分幽州德音》由是網漏吞舟,視盜不謹,寇羯乘釁,勃為妖氛,天下持兵,垂七十載。
4.
盛貌。
1.出自《說苑·建本》二子者往觀乎南山之陰,見梓勃焉,實而俯。
2.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跖以狼戾。
5.
爭斗。參見“勃豀”。見“勃谿”。
1.出自《莊子·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
2.出自《五雜俎·人部四》貧賤之畏婦,仰余沫以自給也;富貴之畏婦,憚勃溪而茍安也。
3.出自《金壇子》兄弟斗毆,妯娌勃溪,都與這金壇子有密切的關系。
6.
粉末。
1.出自《齊民要術·餅法》干劑於腕上手挽作,勿著勃。
7.
指馬勃。
1.出自《上許沖元啟》籠中丹桂,并溲勃以兼收;幕下紅蓮,雜蒹葭而俱進。
2.出自《讀史雜感》詩溲勃各有長,投之在良醫。
8.
通“悖”。乖戾,亂。
1.出自《莊子·庚桑楚》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
2.出自《韓非子·定法》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
3.出自《新唐書·張士衡傳》秦漢母后稱制,未有戾古越禮者。悰損國廟數,勃大義,不可以訓。
9.
同“渤”。渤海也寫作勃海。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下》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
2.出自《江賦》產毻積羽,往來勃碣。
10.
同“孛”。星名。
1.出自《九宮賦》慧勃佛仿以梢擊。
11.
姓。見《世本》。
1.出自《廣韻?沒韻》勃,姓。世本:“宋右師之后,又梁武帝改豫章王綜姓勃氏。”
1.勁健凝煉。
1.強悍剛毅。
1.剛勁豪邁。
2.快速地過去。
1.剛健美好。
剛健優美筆法遒美|文辭激宕遒美。
1.蒼勁而嫵媚。
1.雄健縝密。
1.迫逐。
1.越倫超等,嶄露頭角。
2.勁健有力。
1.超逸不凡。
2.急迫貌。
1.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
1.謂筆法剛勁飽滿。
1.超佚不群;雄健超群。
1.雄健深沉。
1.剛勁豪放。
2.濃烈爽口。
1.遒勁嚴整。
1.剛健而柔美。
1.勁健雄奇。
1.筆力雄健的文章。
1.剛健明快。
1.美好風雅;不粗鄙。
1.猶遒麗。
1.見"遒逸"。
剛勁飄逸筆力遒逸|詞藻遒逸。
1.剛勁而飛動。
1.急躁。
1.美好而有光澤。
1.筆力遒勁的文章。
1.謂書畫詩文的筆力剛健嚴整。
1.美好清正。
1.剛強正直。
1.超逸的意旨。
1.雄健。
1.急速貌。
1.猶言政事危急。
1.即蠼螋。俗稱蓑衣蟲。
1.皮衣穿破,錢財用完。謂窮困落拓。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亦作"裘敝金盡"。
1.裘葛。泛指四時衣服。絺,細葛布。
1.衣裘和印綬。
1.裘,冬衣;葛,夏衣。泛指四時衣服。
2.借指寒暑時序變遷。
1.粗陋衣服。
2.泛指御寒衣服。
3.借指高人隱士。
1.皮裘的衣領。比喻事物要領。
1.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語出《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朱熹集注"言其富也。"
1.謂生活富裕,放逸不羈。語出唐杜甫《壯游》詩"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1.像裘毛一樣的草叢。
1.裘和帽。指御寒服裝。
1.衣大裘而冠冕。古代天子祭祀所定的六種冕服之一。大裘,黑羔裘。
1.裘皮上的柔軟細毛。常用以形容蓬松散亂。
1.相傳孔子初相魯,魯人謗誦之曰"麛裘而韠,投之無戾;韠而麛裘,投之無郵。"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誦曰"袞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袞衣,惠我無私。"事見《回氏春秋.樂成》﹑《孔叢子.陳士義》。麛裘,古時常服。韠即蔽膝,古時朝祭之服。二者不共用◇以"裘韘"比喻不為時人所習慣的政令。
1.皮衣和毛織物。指華美的御寒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