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跟“靜”相對)。
2.
動詞
使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狀態。
3.
動詞
使動,使有動作。
4.
動詞
觸動(思想感情)。
5.
動詞
行為或行動。
6.
動詞
〈方〉吃;喝(多用于否定式)。
7.
副詞
〈書〉每每;常常。
8.
動詞
放在動詞后,表示有效果。
9.
名詞
動詞的簡稱。
10.
動詞
動搖;震撼。表示改變主意。
11.
名詞
(Dòng)姓。
1.
亦作“勭”。
2.
行動;采取行動。
1.出自《孫子·軍爭》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2.出自《祭裴太常文》動為時法,言比古經,獨立一朝,高視千古。
3.出自《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農村各類互助合作組織和各階層群眾,已經程度不同地普遍地動起來了。
3.
勞作;操作。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父母。
2.出自《關于〈第四病室〉》我在醫院里住了十幾天,給我動了兩次手術。
4.
發,發作。
1.出自《書·金縢》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
2.出自《宋書·武帝紀上》至是桓修還京,高祖托以金創疾動,不堪步從,乃與無忌同船共還。
3.出自《詠史詩·秦庭》包胥不動咸陽哭,爭得秦兵出武關。
5.
萌生;萌動。
1.出自《左傳·昭公八年》作事不時,怨??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
2.出自《齊民要術·插梨》梨葉微動為上時,將欲開莩為下時。
3.出自《次韻唐子光教授河豚》楊花欲動荻芽肥,污手死心搖食指。
6.
變化。
1.出自《易·系辭上》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2.出自《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等》其春酒及馀月,皆須煮水為五沸湯,待冷浸曲,不然則動。
7.
謂思想受影響而動搖、改變。
1.出自《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
2.出自《順宗實錄二》使其黨誘以權利,元衡不為之動,叔文怒。
3.出自《我的童年》他后來到日本也學的不是實業,結果是為時流所動學了法政回來。
8.
感動;觸動。
1.出自《孟子·離婁上》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2.出自《北齊書·鄭述祖傳》述祖對之嗚咽,悲動群僚。
3.出自《和裴迪登蜀州東亭》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9.
引動,招致。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2.出自《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詩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雨色動微寒。
3.出自《再生緣》總是這容顏生得美麗,動人家多少猜疑。
10.
鳴響;鳴奏;鳴動。
1.出自《后出塞》詩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騎。
2.出自《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清文動哀玉,見道發新硎。
11.
使用;動用。
1.出自《代張云平諫用兵書》自古人主好動干戈,由敗而亡者,不可勝數。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若這人不死,來時節動了他五十兩,怎么回他?
3.出自《奈何天·慮婚》自己到上司衙門,動一張呈子,也做卜式的故事,捐幾萬銀子去助邊。
12.
多。
1.出自《黃河》詩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2.出自《佳人》詩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13.
就;便。
1.出自《送渾將軍出塞》詩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動作一年行。
2.出自《隨陽雁歌送兄南游》詩去住應多兩地情,東西動作經年別。
14.
往往;常常。
1.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2.出自《東平路作》詩明時好畫策,動欲干王公。
3.出自《嘯亭雜錄·三文敬公攔駕》公人愚暗,不悉吏事,動為人欺紿。
15.
皆;都。
1.出自《資暇集》而汾陽雖大度廓落,然而有晉陶侃之性,動無廢物。每收其書皮之右所剺下者,以為逐日須取文帖,馀悉卷貯。
2.出自《北夢瑣言》殷公歷官臺省,始舉進士時,文卷皆內子為之,動合規式,中外皆知。
16.
不覺。
1.出自《病宮人》詩佳人臥病動經秋,簾幕?縿不掛鉤。
2.出自《邵伯埭下寄高郵陳郎中》詩故人相別動經年,候館相逢倍慘然。
17.
指動物。
1.出自《飲酒》詩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2.出自《慰國哀表》大行皇帝,功濟寰區,仁沾動植。
3.出自《菌說》凡人有疾,其甚者由微生物撼之。而其為動、為植、為微蟲、為微草,則窺以至精之顯微鏡,猶難悉知。
18.
方言。吃。多用于否定式。
1.出自如:不動葷腥。
2.出自《醒世姻緣傳》長老也叫人收拾干凈壇場,請了四眾有戒行不動葷酒的禪僧,看了吉日,開誦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真經。
3.出自《八千歲》客菜他不動一筷子,仍是低頭吃自己的青菜豆腐。
19.
通“穜”。耕種。
1.出自《管子·八觀》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
20.
通“慟”。
1.出自《周禮·春官·大?!?/span>四曰振動。
2.出自《日知錄·稽首頓首》振動,即喪禮拜而后踴也。
21.
脫離靜止狀態。振動;活動;移動。
1.出自《詩·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動,則鉸之。
3.出自《次韻子永雪后見贈》九陌泥乾塵未動,南山石露塔猶明。
4.出自《執政府大屠殺記》我不能動了,只好蜷曲著。
5.出自如:風吹草動;別動人家的東西
1.官銜,職位。
1.心懷嫌隙。
1.連接著弓弦。
1.猶符合。
1.馬的嚼口和韁繩。謂制馭,駕馭。
1.心懷辛酸。
1.猶銜木。
1.口含胡須。東漢溫序為隗囂別將茍宇所拘劫,堅強不屈,拒絕投降。宇賜劍使自裁。"序受劍,銜須于口,顧左右曰'既為賊所迫殺,無令須污土。'遂伏劍而死。"事見《后漢書.獨行傳.溫序》◇因以"銜須"表示臨難不屈﹑大義凜然。
2.口含胡須。一種憤怒的表示。
1.含哀;心懷憂傷。
2.父母死后守喪。
3.蒙受冤屈。
4.關懷,顧恤。
1.承受教誨。
1.謂籠罩著云氣。
1.見"銜耀"。
1.亦作"銜曜"。
2.猶銜燭。亦指銜燭照耀。傳說西北幽冥之處,日光不到,有神龍銜燭照耀之。事見《楚辭.天問》﹑《山海經.大荒北經》﹑《淮南子.墬形訓》。
1.懷著勇氣。
1.《韓非子.說林下》"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飲于河,則必顛,乃銜其羽而飲之。"后用為相助之典。
1.猶銜璧。
2.鑲嵌著玉。
含冤,有冤無處申銜冤悲泣|負屈銜冤。
1.亦作"銜冤"。
2.含冤。謂冤屈無從申訴。
1.心懷冤枉,身受委屈。
1.心懷怨恨。
1.猶銜杯。
1.感念知遇之恩。
1.奉旨。
1.猶懷志。
1.一種烤炙鵝鴨等家禽的方法。
1.猶接踵。
1.相傳曾有鶴為獵人所射,噲參醫其瘡,愈而放之,后鶴夜到門外,參執燭視之,見鶴雌雄至,各銜明珠以報參。又,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事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詩文中常用為報恩之典。
2.《初學記》卷二七引晉王嘉《拾遺記》"黃帝之子名青陽,是曰少昊,一名摯,有白云之瑞,號為白帝。有鳳銜明珠致于庭,少昊乃拾珠懷之,使照服于天下。"后用恩賞之典。
1.口含火炬。
2.指口含蠟燭。
1.亦作"癵病"。
2.指小兒痙攣之癥。
1.因癲癇發作而筋脈抽搐拘攣之類病癥。
1.癲癇抽搐。
1.亦作"癵疾"。
2.即癲癇。俗稱羊癇風或羊角風。
1.因癲癇發作而筋脈拘攣強直之類病癥。
1.因癲癇發作而昏厥。
1.因癲癇發作而眩暈。
1.癲癇之類病癥。
1.見"癇瘛"。
1.遲慢。
2.仿徨。
3.搪塞。
4.天仙子的別名。
1.猶行乞。
1.即行縢。
2.行囊。幐,盛物的布袋。
1.綁腿布。
2.喻遠行。
1.行文提取人犯﹑案卷或有關之物。
1.行空,經行天空。
2.曲調名。
1.賦田,授田。
2.謂經行于田間。
1.商行開業的憑帖。
1.猶言吃得開,兜得轉。
1.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1.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
1.即行童。
1.猶行人,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