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騷擾邊境。
1.猶洋溢。充滿;廣為傳揚。
1.謂發出高亢的聲音。
1.飄揚的彩旗。
1.稱頌贊美。
1.見"揚越"。
1.亦稱"揚粵"。
2.我國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戰國至魏晉時為對越人的泛稱。其居地說法不一一說因曾廣泛散布于古揚州而得名,故亦以稱其居地;一說居嶺南;一說居江漢一帶地區。西周末周夷王時,楚君熊渠曾興兵伐庸,揚越,至于鄂,揚越之北疆漢水地區被兼并,后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為越章王,其封國當即揚越之故地。
1.指漢代揚雄。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有"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語,故稱。
1.猶揚簸。
1.舉起酒器。古時飲餞時的一種禮節。
2.《禮記.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射至于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后用為選賢的典故。
3.春秋時晉大夫知悼子卒,未葬。晉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廚人杜蕢責以大臣去世之時,不應作樂飲酒。乃罰師曠和李調各飲一觶,以示勸戒。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于是杜蕢洗而揚觶。事見《禮記.檀弓下》◇用為國君受諫停樂的典故。
清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賣畫的八個畫家的總稱。一般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鄭燮、李方膺、羅聘。他們作畫多以花卉為題材,亦畫山水、人物,不拘前人陳規,自具風格。都能詩,擅書法或篆刻,講究詩書畫的結合⊥當時正統”畫風有所不同,被時人目為畫壇偏師”、怪物”,遂有八怪”之稱。
1.《淵鑒類函.鳥.鶴三》引南朝梁殷蕓《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后以"揚州鶴"形容如意之事。
詞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雙調,九十八字,押平聲韻。
詞篇名。南宋姜夔作。為作者的自度曲。寫揚州在金兵南侵中遭受兵災后的荒涼景象,并借唐代杜牧描寫揚州繁華的詩句作為反襯。全篇情調低沉凄清,隱含著對南宋朝廷的譴責。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句,尤為人傳誦。
1.唐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隨牛僧孺出鎮揚州,嘗出入倡樓,后分務洛陽,追思感舊,謂繁華如夢,故云◇用為感懷之典實。
1.昂貴。物價高。
1.古代的一種鞋。
1.俯仰,高低。猶言無論怎樣。
1.仰頭無所畏懼之貌。
1.謂依人為生。
1.昂首伸眉。形容意氣昂揚,不隨波逐流。信,通"伸"。
1.抬頭大步前行。
1.抬頭向上看。
2.仰慕。
1.軒昂貌。
2.高貌。
1.謂地勢高而干燥。
1.古地名。
1.亦作"仰巴叉"。亦作"仰爬腳子"。亦作"仰巴跤"。
2.仰面倒在地上,四肢叉開的樣子。
1.見"仰八叉"。
1.見"仰八叉"。
1.猶高攀。指同地位﹑名望高于自己的人結交或聯姻。
1.謂迎合別人的意旨。
1.謂依靠他人哺養﹑供養。
1.見"仰剌叉"。
1.即承塵。舊時張設在座位上方承接塵土的小帳◇以指天花板。
1.謂依賴別人取得成功。
①敬仰承受,多用于下對上仰承旨意|仰承朝廷優恤。②迎合奉承的意思不能仰承外方的意圖辦事。
1.謙詞。謂忝居同列。
1.舊謂報答尊者。
1.敬仰感戴。
1.猶服毒。
1.敬服,欽佩。
1.頭仰起又俯下。指施禮應酬。
2.仰望和俯視。指觀覽景色。
1.謂仰慕高尚的德行。語本《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猶高攀。指與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結交或聯姻。
1.謂仰首上告。
2.猶言央告,求助。
依靠外人或外界供給城內數十萬人仰給城外供應。
1.從低處向高處進攻。
1.《易.系辭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后以"仰觀俯察"指多方或仔細觀察。
緬甸首都。人口約400萬(1995年)。1756年建城。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鐵路交通樞紐,全國最大商港,城郊有國際航空站。有碾米、鋸木、煉油等工業。多佛教古跡,市中心有瑞光大金塔和昂山將軍墓等。
即瑞光大金塔”(744頁)。
1.敬領,承受。
在同一鉛垂面內,當視線在水平線上方時,視線與水平線的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