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
2.
動詞
祭祀。
3.
動詞
古典神話小說中指使用法寶。
1.
祭祀。對陳物供奉神鬼祖先的通稱。
1.出自《禮記·祭統(tǒng)》祭者,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
2.出自《穀梁傳·成公十七年》祭者,薦其時也,薦其敬也,薦其美也,非享味也。
3.出自《莊子·盜跖》罷兵休卒,收養(yǎng)昆弟,共祭先祖。
4.出自《文心雕龍·祝盟》昔伊耆始蠟,以祭八神。
5.出自《題楚昭王廟》詩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6.出自《北京人》我不去,我江家的祖宗還沒有祭呢。
2.
祭奠。以儀式追悼死者。
1.出自《送楊少尹序》古之所謂鄉(xiāng)先生沒而可以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歟!
2.出自《老三姐》我失悔沒有在白天備辦香燭錢紙,好歹也要祭一祭我的兒子。
3.
殺。參見“祭獸”。
1.出自《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
2.出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獸戮禽。
3.出自《癸巳類稿·非無鬼》獺亦祭魚,豺亦祭獸。
4.
猶供奉。
1.出自《沒有花的春天》你不會動手著火把鍋子熱上祭肚子嗎?
2.出自《邊老大》這只豬活像一頭干癟的貓(大概要不是這副樣子,早就祭進那些強盜兵的肚子了)。
5.
小說中謂用咒語施放神秘武器。亦泛指施放;使用。
1.出自《封神演義》廣成子祭起誅仙劍。
2.出自《趙子曰》他在夢中又見著李景純了,可是他祭起“紅中”、“白板”,把李景純打的望影而逃。
3.出自《花城》﹝“代理繆斯”﹞在荒蕪多年的詩壇上,高高祭起了擦得锃亮的馬燈。
1.胸下有旋毛的駿馬。
1.適宜于春天;適應春天。
2.指宜春宮。
3.舊時立春及春節(jié)所剪或書寫的字樣。民間與宮中將其貼于窗戶﹑器物﹑彩勝等之上,以示迎春。
4.指宜春院。
1.秦離宮名。
1.舊時春日婦女所梳的髻。因?qū)?宜春"字樣貼在彩勝上,故名。
1.唐代中和節(jié)用以祭神的酒。
1.地名。晉左思故居。
1.梳有宜春髻的臉容。常以借指少女的青春容貌。
1.即宜春苑。
1.古代苑囿名。秦時在宜春宮之東,漢稱宜春下苑。即后所稱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開封城東。
1.唐長安宮內(nèi)官妓居住的院名。開元二年置,在京城東面東宮內(nèi)﹐東京(洛陽)也有宜春院,寶應元年毀于兵火。
1.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猶應當。
1.即宜僚。
1.春秋時楚之勇士,姓熊,居于市南,因號曰市南子。楚白公勝謀作亂,將殺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為利諂,又不為威惕,卒不從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兩家之難解。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因以宜僚為除難解紛的代表人物。
1.本為古代一仆人名,后亦以泛指宰相的仆人。
1.黎檬的別稱。
1.謂使民眾安輯。
1.檸檬的一種。即黎檬。
1.舊時祝頌婦人多子之辭。
2.謂多子。
3.指宜男草。
1.萱草的別名。古代迷信,認為孕婦佩之則生男。
1.萱草的別名。
1.見"萿莮"。
1.指豐收之年。
1.應該這樣。
1.表擬測或推斷之詞。猶言似乎;好象。
1.適時。
1.謂恰當﹑適中;符合標準。
1.指豐收年。
1.見"宜嗔宜喜"。
1.適宜于笑。指笑時很美。
1.江蘇宜興所產(chǎn)的陶制茶壺。相傳始于明萬歷年間,以制作精美著稱,其中紫砂陶最為名貴。據(jù)傳,紫砂陶壺盛茶,盛暑不變味。
1.修飾合宜。謂形貌美好。
1.猶愿望,心愿。
1.謂女子富有生育能力。
1.人名。傳說其人善于夢神。
1.歡暢。
1.怡悅放蕩。
1.謂風日和美。指春天。
2.和悅。
1.使精神愉快。
1.安樂;歡樂。
1.猶悅目。
1.愉悅和睦。
1.猶安寧。
1.怡悅心情。
1.陶冶性情。
1.怡養(yǎng)性情。
1.使心情怡悅舒暢。
1.喜悅而滿足貌。
1.喜悅而無拘束貌。
1.面露和悅之容。
1.怡養(yǎng)或怡悅心神。
2.古代名琴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