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粗心,不注意。
2.
名詞
(Hū)姓。
3.
副詞
忽而。
4.
量詞
與某些計量單位的詞連用,表示十萬分之一。
5.
副詞
忽然,表示情況變化迅速,出乎意料。
6.
量詞
舊時最小的長度和重量單位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十分為市制一寸(3.333厘米)或市制一錢(5克)。
1.
忽略;不經心。
1.出自《書·周官》蓄疑敗謀,怠忽荒政。
2.出自《韓非子·存韓》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3.出自《諫用刑書》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無以臣微而忽其奏。
4.出自《京師樂籍說》昔者唐、宋、明之既宅京也,於其京師及其通都大邑,必有樂籍,論世者多忽而不察。
2.
輕視;怠慢。
1.出自《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而今忽之,是忘道也。
2.出自《與韓荊州書》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
3.出自《唐語林·德行》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今疾,勢不起,番人重土殯,脫歿,君能終始之否?
3.
亂。
1.出自《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
4.
滅亡;湮沒。
1.出自《詩·大雅·皇矣》是伐是肆,是絕是忽。
2.出自《大戴禮記·武王踐阼》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
3.出自《碩膚孫公墓志銘》數百年故國,一旦忽焉。
5.
恍惚;不明貌。
1.出自《荀子·賦》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
2.出自《楚辭·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6.
迅速。
1.出自《左傳·莊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2.出自《楚辭·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3.出自《論衡·四諱》今目見鼻聞,一過則已,忽亡輒去,何故惡之?
7.
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
1.出自《孫子算經》度之所起,起於忽,欲知其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律歷更相治,閑不容翲忽。
3.出自《宋史·律歷志一》故自忽、絲、毫、厘、黍、絫、銖各定一錢之則。忽萬為分,絲則千,毫則百,厘則十,轉以十倍倍之,則為一錢。
8.
同“笏”。
1.出自《國故論衡·文學總略》簿即手版,今謂之忽。
9.
象聲詞。
1.出自《梧桐葉》忽忽忽似神仙鳴佩琚,颼颼颼似列子登云路。
2.出自《三千里江山》車上的火焰卷呀卷呀,打著鐵板,忽忽忽忽,好像飛機又來了一樣。
10.
副詞。突然;忽然。
1.出自《列子·湯問》涼風忽至,草木成實。
2.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棃花開。
3.出自《墳·寫在〈墳〉后面》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來襲擊我的心。
4.出自《動搖》他對于這位女士,忽愛,忽恨,忽怕,不知變換了幾多次的感想。
11.
作形容詞的詞尾。表狀態。
1.出自《論衡·命祿》命則不可勉,時則不可力,知者歸之於天,故坦蕩恬忽。
2.出自《論衡·論死》今夫妻死者,寂寞無聲,更嫁娶者,平忽無禍,無知之驗也。
12.
副詞。或;倘或。
1.出自《嶺表錄異》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於屎中見麩金片。
2.出自《續談助》帝嘗在后前,乃曰:“阿舅何為云人作賊,輒殺之?人忽言阿舅作賊,當復云何?”
1.亦作"朕跡"。
2.征兆;痕跡。
1.我眾。
1.亦作"朕■"。
2.征兆﹐跡象。
1.古官名。管理山澤。
1.征兆;預兆。
1.中醫病名。患者心臟跳動劇烈的一種癥狀。
2.猶怔忪。謂驚恐不安。
驚慌害怕怔忪不寧。
1.惶恐不安。
1.呆愣的樣子。
1.象聲詞。絲竹聲。
形容高峻。也比喻突出,不尋常巫峽崢嶸起|崢嶸歲月。
1.同"崢嶸"。
2.高峻貌。亦指高峻的山。
3.深邃貌。
1.高峻貌。
2.深貌。
1.掙回本錢。
1.掙扎。
1.發呆貌。
1.勉強支持。
1.掙扎。
2.振作。
3.用力獲取。
1.敲擊吹奏。
1.猶掙挫。
1.亦作"掙?"。
2.振作。
3.掙扎,用力支撐。
4.勉力擺脫。
1.漂亮。
2.老練。
1.用力追求。
1.掙扎性命。
2.謂盡力掙扎。
1.爭氣,奮發圖強。
1.獲取收入。
1.漂亮的嫖客。勤,勤兒,用以稱嫖客。
1.漂亮的。
1.脹痛。
1.呆頭呆腦。
1.奮力擺脫。
1.勉力趕做。
1.(掙,今讀zhēng)用力支撐或擺脫。
用力支撐或盡力擺脫垂死掙扎|拼命掙扎|掙扎著從地上爬起來。
1.發呆貌。
1.掙扎,振作。
1.煠。
1.猶兇猛。
兇惡可怕面目猙獰。
1.獨行貌。
1.即鉦鼓。古代軍旅常用以指揮進退﹐故亦引申為戰爭﹑禍亂。
1.即鐃歌。軍樂。
1.鉦和鼓。古代行軍或歌舞時用以指揮進退﹑動靜的兩種樂器。
2.并稱以言兵事。
1.指銅鑼。
1.即鉦鼓。
1.掌管鳴鉦擊鼓之事的官吏。
1.高峻貌。
2.形容卓越不凡。
3.深貌。
1.獸名。即豪豬。
1.見"睜察"。
1.亦作"睜叉"。
2.瞪著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