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相安,諧調。
2.
形容詞
(氣候)暖和;和暖。
3.
動詞
平息爭端。
4.
動詞
比賽打成平手,不分勝負。
5.
名詞
(Hé)姓。
6.
動詞
連帶;連同。
7.
連詞
表示選擇關系,常用在“無論、不論、不管”后。
8.
連詞
連詞,連接并列的事物,相當于“跟”“與”。
9.
名詞
加法運算中,一個數加上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數。
10.
名詞
(Hé)指日本。
11.
介詞
表示相關的人和事或引進比較的對象。
12.
名詞
形容詞
和平。
13.
形容詞
平靜,不猛烈。
1.
亦作“咊”。亦作“惒”。亦作“鉌”。亦作“龢”。
2.
和諧,協調。
1.出自《禮記·樂記》其聲和以柔。
2.出自《廣雅?釋詁三》和,諧也。
3.
適中;恰到好處。
1.出自《周禮·天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
2.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3.出自《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p>
4.
指身體健康舒適。
1.出自《魏書·彭城王勰傳》豈謂上靈無鑒,復使圣躬違和。
2.出自《國之興亡解》身或不和則藥石之,針灸之。
5.
和睦;融洽。
1.出自《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出自《金史·百官志一》宣宗興定元年,行辟舉縣令法,以六事考之……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
4.出自《東方》鄰村里有一家張姓兄弟,因為不和,分家了。
6.
喜悅。參見“和會”。
1.出自《擇友》詩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
2.出自《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賦寄毛主席》詩工農康樂新天地,革命功成萬眾和。
7.
溫和,氣候溫暖。參見“和暖”。
1.出自《桃花源》詩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2.出自《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詩薄衣臨積水,吹面受和風。
3.出自《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4.出自《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8.
調和;調治;調適。
1.出自《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2.出自《國語·鄭語》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
3.出自《仙山》詩金灶新和藥,銀臺舊聚神。
4.出自《老殘游記》〔那人〕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
9.
和解;息爭而歸和平。參見“和難”。
1.出自《戰國策·楚策三》今子從楚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魏惠王〕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
3.出自《長安退將》詩翠眉紅臉和回鶻,惆悵中原不用兵。
4.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孽龍在途中投拜,欲求與真君講和,后當改過前非。
5.出自《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后的任務》他們的武器比我們強許多倍,而我們能夠打勝,迫使他們不能不和下來。
10.
謂弈棋或賽球等的結局不分勝負。參見“和局”。
1.出自《桃花扇·拜壇》三面和棋休打算,西南一子怕爭差。
2.出自如:這盤棋和了。
11.
猶合。匯合;結合。
1.出自《禮記·郊特牲》陰陽和而萬物得。
12.
交易。參見“和糴”、“和市”、“和買”等。
1.出自《管子·問》而市者天地之財具也,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13.
連帶。
1.出自《齊民要術·雜說》以別絹濾白淳汁,和熱抒出,更就盆染之,急舒展令勻。
2.出自《貶江陵途中寄樂天》詩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數瓣分。
3.出自《水滸傳》要去梁山泊叫千百個人來,打此二龍山,和你這近村坊,都洗蕩了!
4.出自《三點建議》我們不僅沒有和根推翻它,甚至還時時回護著它。
14.
介詞。猶同。表示比較。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不是和那作小說的一般,故意裝點出來的么?
2.出自《〈吶喊〉序》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
15.
連詞。表示并列關系。猶與。
1.出自《滿江紅》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出自《與弱侯》書戲文演得好和歹,一時總散,何必太認真乎?
3.出自《吶喊·兔和貓》氣憤和失望和凄涼,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墻角上的新洞了。
4.出自《實踐論》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
16.
象聲詞。參見“和和”。
1.出自《五燈會元·馬祖一禪師法嗣·中邑洪恩禪師》朗州中邑洪恩禪師,每見僧來,拍口作和和聲。仰山謝戒,師亦拍口作和和聲。
17.
車鈴。參見“和鸞”。
1.出自《周禮·夏官·大馭》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
2.出自《說苑·談叢》鸞設於鑣,和設於軾,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行之節也。
18.
古代軍隊營壘之門。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
2.出自《東京賦》次和樹表,司鐸授鉦。
3.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明戎政之果毅,距華蓋於壘和。
4.出自《大唐紀功頌》引趫武之師,移和制邑。
19.
古樂器。小笙。
1.出自《儀禮·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2.出自《新唐書·禮樂志十一》笙、和、簫、篪、塤皆一,在堂下。
20.
棺題。棺材兩頭的突出部分。
1.出自《呂氏春秋·開春》昔王季歷葬於渦山之尾,灓水嚙其墓,見棺之前和。
2.出自《祭古冢文》〔古冢〕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
3.出自《畏廬漫錄·梁氏女》復室空空無人居,儲壽材八方及前和二。
21.
古代音樂術語。指單純以吹奏樂器演奏。
1.出自《爾雅·釋樂》徒鼓瑟謂之步,徒吹謂之和。
2.出自《魏書·禮志四》是以徒歌謂之謠,徒吹謂之和。
22.
古代吳聲、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稱“和”,猶今之引子。
1.出自《升庵詩話·樂曲名解》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后,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23.
古代法律用語。謂雙方自愿。參見“和離”。
1.出自《資治通鑒·后周太祖廣順元年》奸有夫婦人,無問強、和,男女并死。
24.
數學名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相加所得的總數。勾股術中有勾股和之稱。
1.出自《句股義》句股和,求股求句。
2.出自《句股截積和較算術》有句股和,有截闊截長和,有截積,求句。
3.出自如:四加五的和是九。
25.
古代巧匠名。
1.出自《書·顧命》兊之戈,和之弓。
26.
春秋秦國良醫名。晉平公求醫于秦,秦伯使醫和視之,醫和知疾不可治。趙孟稱為良醫,厚其禮而返之。見《左傳·昭公元年》。后為良醫通名。參見“和扁”、“和緩”。
1.出自《漢書·藝文志》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
2.出自《謝賜廣利方表》長驅和扁,高視農軒。
3.出自《問天醫賦》訪和扁以制度,招桐雷使炮炙。
4.出自《橫山田廬獨吟》松下百骸輕,清風勝和扁。
5.出自《疾愈賦》講和緩之余論,尋越人之遺方。
6.出自《山居賦》靁桐是別,和緩是悉。
7.出自《河堤》詩古方治今病,和緩技亦窮。
8.出自《論請愿國會與請愿政府并行》如彼久病者,不敢望和緩,且望中醫。
27.
日本民族名。亦用為日本國的別稱。日本自稱大和民族,簡稱和。參見“和文”、“和服”。
1.出自《論學日本文之益》若未通漢文而學和文,其勢必至顛倒、錯雜、瞀亂,而兩無所成。
2.出自《苦雨齋談·十堂筆談》蔡君傳略中云,戊戌與友人合設一東文學社,學讀和文書。
3.出自《流年感憶·懷東京》為了這個理由我們覺得和服也很可以穿,若袍子馬褂在民國以前都作胡服看待,在東京穿這種衣服即是奴隸的表示。
4.出自《〈川島芳子〉序》這位女性就是罕見的穿著和服的川島芳子。
28.
和南。參見“和佛”、“和南”。
1.出自《云間據目抄》有十二人奉白蓮教者,往海上和佛。
2.出自《為文惠太子禮佛愿疏》皇太子某稽首和南,十方諸佛,一切賢圣。
3.出自《六贊偈·贊僧偈》故我稽首,和南僧寶。
4.出自《嘯亭雜錄·伍彌相公》班禪額爾德尼來朝,上命公護送……公不與談,不和南稱弟子。
5.出自《六度集經》和南道士,將以何事賊吾軀命?
29.
通“宣”。宣布。
1.出自《書·盤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2.出自《呂氏春秋·孟春紀》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30.
姓。后漢有和海。見《后漢書·黨錮傳》。
1.出自《廣韻?戈韻》和,姓。
31.
和順;平和。
1.出自《書·康誥》惟民其敕懋和。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漢中尉至,王(淮南王)視其顏色和。
3.出自《與祠部陸員外書》其為人賢而有材,志剛而氣和。
4.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事上以敬,處下以和。
32.
謂使和睦;使融洽。
1.出自《書·周官》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2.出自《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33.
古樂器。古軍樂器??于。
1.出自《周禮·春官·小師》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
34.
介詞。猶向。
1.出自《紅樓夢》你就和他要些來吃,也是一樣。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他和我買書,想賴我的書價。
3.出自《老張的哲學》我只從報館拿十塊錢,不和家里要錢。
35.
介詞。猶給,替。
1.出自《魔合羅》你和他從頭里傳消息,沿路上曾撞著誰?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你去和我叫船主來。
36.
介詞。猶連。表示強調某一詞或詞組。
1.出自《敦煌變文集·地獄變文》老去和頭全換卻。
2.出自《阮郎歸》詞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當時聞語,和俺也恓惶。
1.謂分別建立部落。
1.區分疆界。
2.分守之地,謂轄境。
3.謂斷句。
1.志同道合之交。
1.部分,部門。
指用幾段歌詞配同一曲調的歌曲。各段歌詞在字數、韻律方面大致相同。民歌和群眾歌曲中常見,如《蘭花花》、《繡金匾》、《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
1.分割;割裂。
①一個整體分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例如物理學上力的分解,數學上因式的分解等。②一種物質經過化學反應而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如碳酸鈣加熱分解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③排解(糾紛);調解難以~ㄧ讓他替你們~~。④分化瓦解做好各項工作,促使敵人內部~。⑤解說;分辯且聽下回~(章回小說用語)ㄧ不容他~,就把他拉走了。
化學反應類型之一。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如2h2o電解2h2↑+o2↑2nahco3△na2co3+h2o+co2↑
又稱還原者”。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釋放在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劃分界線~線ㄧ河北省和遼寧省在山海關~。
①劃分開地區的界線過了河北河南兩省的~,就進入了豫北。②比喻界限是非的~不容混淆。
比喻過分計較小事。
1.見"分斤掰兩"。
1.散發金錢。
2.指掰食黃柑。
1.見"分斤掰兩"。
1.別離。
1.猶離別,分袂。
1.謂軍隊在必要時,把行軍縱隊迅速展開,分成若干縱隊分散前進。
1.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一目標。
1.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云,京兆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時議分堂前紫荊花,荊花因之枯死。田真兄弟相感復合,荊亦再茂◇因以"分荊"喻兄弟分居。
1.劃分疆界。
1.喻夫妻離異。
導演將整個影片或電視片的內容按景別、攝法、對話、音樂、鏡頭長度等分切成許多準備拍攝的鏡頭,稱為分鏡頭。
導演拍攝影片用的工作劇本。內容包括將整部影片所要表現的內容分切為幾百個準備拍攝的鏡頭,注明每個鏡頭的景別、攝法、畫面、對話、音樂、音響處理、鏡頭長度等。由導演根據電影文學劇本和個人構思寫成。
1.謂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一家人分開生活~另過 ㄧ他們夫妻兩地~。
1.分離。
1.總局之下分設的辦事機構。
語法上指復句里劃分出來的相當于單句的部分。分句和分句之間一般有停頓,在書面上用逗號或者分號表示。分句和分句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系,常用一些關聯詞語(連詞、有關聯作用的副詞或詞組)來連接,如天晴了,雪也化了。參看〖復句〗。
1.猶決斷。
1.區別;分隔。
2.離棄;棄絕。
1.名分相等。
1.舊時收稅機關分設在各地的關卡。
①人或事物不聚在一起弟兄兩人~已經三年了ㄧ這些問題是彼此~而又聯系著的。②使分開老趙用手~人群,擠到臺前ㄧ這兩件事要~解決。
1.謂在學問業務上有不同的專長。
2.今指不同的學術或業務的類別。
1.謂河流或道路分出岔口。
2.謂一人同時口述不同內容的問題。
1.猶克扣。
1.分離。
1.指出任將帥或封疆大吏。
1.猶分賜。
1.亦作"分朗朗"。
2.清楚;分明。
1.見"分朗"。
1.分擔勞苦,盡職建功。
研究生物的種類,探索相互間的親緣關系,闡明生物界自然系統的科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可分為微生物分類學、植物分類學和動物分類學等。
1.見"分厘"。
1.形容極細微。
見〖百分尺〗。
1.分割。
①分開理論與實踐是不可~的ㄧ從空氣中~出氮氣來。②別離~了多年的兄弟又重逢了。
1.紋理﹑脈絡或事物間的聯系。
2.分說;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