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量詞
跟原數(shù)相等的數(shù),某數(shù)的幾倍就是用幾乘某數(shù)。
2.
名詞
加倍。
3.
副詞
更加;格外。
4.
名詞
(Bèi)姓。
1.
照原數(shù)等加。
1.出自《書·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劓辟疑赦,其罰惟倍。
2.出自《墨子·非攻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
3.出自《論衡·儒增》有水火之難,惶惑恐懼,舉徙器物,精誠至矣,素舉一石者,倍舉二石。
4.出自《為人求薦書》伯樂一顧,價增三倍。
5.出自《駱駝祥子》他把以前的掙扎與成功看得分外光榮,比原來的光榮放大了十倍。
2.
加倍;更加。
1.出自《呂氏春秋·別類》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
2.出自《北齊書·神武紀上》於是士眾咸悅,倍愿附從。
3.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4.出自《再生緣》一盞香茶吞下去,語言清楚倍精神。
3.
見“倍僪”。太陽周圍的光氣。
1.出自《呂氏春秋·明理》其日有斗蝕,有倍僪,有暈珥。
2.出自《文子·精誠》君臣乖心,倍譎見乎天。
4.
折半。參見“倍論”。
1.出自《唐律·名例》即以贓致罪,頻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贓并滿輕贓,各倍論。
5.
通“背”。背對,背向。
1.出自《管子·弟子職》交坐毋倍尊者。
2.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
3.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
6.
通“悖”。乖謬逆亂。
1.出自《管子·五輔》長幼無等則倍。
7.
引申為增益。
1.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倍鄰?
8.
通“背”。背棄,背叛。
1.出自《禮記·緇衣》信以結之,則民不倍。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3.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
9.
通“背”。違背。
1.出自《官醞》詩古今事相倍,帝皇道難復。
2.出自《霞外捃屑·汪荔墻文》孝友循謹,力敦古誼,期不倍於圣賢。
10.
通“背”。背誦。參見“倍文”、“倍諷”、“倍讀”。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興、道、諷、誦、言、語
2.出自《韓滂墓志銘》滂清明遜悌以敏,讀書倍文,功力兼人。
3.出自《鄭氏節(jié)母傳》牧(鄭牧)六歲,則使就從兄受書,夜歸,復親督之倍諷。
4.出自《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每大段內,必分作細段,每細段必看讀百遍,倍讀百遍,又通倍讀二三十遍。
1.見"邊需"。
1.亦作"邊須"。
2.守衛(wèi)邊疆所需要的物資和器材。
1.即邊糧。
1.見"邊涯"。
1.亦作"邊崖"。
2.邊際;邊緣。
1.邊境上的戒嚴措施。
邊緣①~地帶。
1.銷往邊地之鹽。
1.邊防要地。
2.邊地要職。
3.邊地要事。
1.猶邊地。
1.指睦鄰友好的外交事業(yè)。
1.指戍邊人員穿的衣服。
1.邊境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
1.守邊防敵的意見﹑謀策『王符《潛夫論》有《邊議》篇。
1.邊地的徭役。
2.邊境戰(zhàn)事。
1.猶邊城。泛指邊境地區(qū)。
1.邊地的驛道。
2.邊地的驛館。
1.邊疆;邊地。
口腔中間通路阻塞,氣流從舌頭的邊上通過而發(fā)出的輔音。如普通話語音的l。
1.猶邊際。
1.舊時官府發(fā)給鹽商﹑茶商等在邊地經(jīng)商的憑證。
1.守邊軍隊。
1.邊防費用。
2.謂任用于邊疆。
1.對邊防情況的憂慮。
1.猶邊陲。
1.游歷邊地。
1.筍的別名。見宋陶谷《清異錄.竹木》。
1.鳊魚。
1.亦作"邉隅"。
2.猶邊境。
3.邊緣。
1.邊釁,邊患。
2.邊隅,邊疆。
1.邊地;邊疆。
1.邊疆,邊地。
2.猶邊緣。
1.竹篙和船槳。
1.豎竿的影子。
1.古代儀仗中所用的旗飾。
1.即甘蔗。
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而成。
1.即下疳。指性病。
1.病名。指小兒面黃肌瘦﹐肚腹膨大﹐時發(fā)潮熱﹐心煩口渴﹐精神萎靡﹐尿如米泔﹐食欲減退或嗜異食的病癥。多因斷奶后飲食失調﹐脾胃損傷或蟲積所致。
1.蓬亂的胡須。
1.毛發(fā)蓬亂貌。
1.猶皯黣。
1.皮膚黧黑。
1.作飼料的禾莖雜草。
某些植物的莖高粱~。
1.傣族人拜佛的集會。
來不及船七點開,動身晚了就~了。
①追不上;跟不上他已經(jīng)走遠了,~了◇我的功課~他ㄧ這里的環(huán)境~北京。②來不及離開車只有十分鐘 ,怕~了。③遇不著(所希望的事物)這幾個星期日總~好天氣。
1.跟不上;比不過。
2.來不及。
1.加快步伐。
2.指邁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