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遮斷;阻隔。
2.
動詞
間隔;距離。
1.
阻隔;間隔。
1.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秦?zé)o韓魏之隔,禍中於趙矣。
2.出自《江行寄遠(yuǎn)》詩疾風(fēng)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3.出自《滿江紅》詞人已老,身猶客;家在邇,歸猶隔。
4.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解元﹞又密使人伏樊良,俟金人過,則決河岸以隔其歸路。
5.出自《色盲》他只覺得這句話就好像是一道壕溝,將他和李蕙芳隔開了。
2.
隔閡;不相合。
1.出自《南史·張充傳》實由氣岸疏凝,情涂狷隔。
2.出自《顏氏家訓(xùn)·后娶》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
3.
分開;分隔。
1.出自《后漢書·鄭弘傳》帝問知其故,遂聽置云母屏風(fēng),分隔其間,由此以為故事。
2.出自《安石榴賦》素粒紅液,金房緗隔。
3.出自《軍長的心》里面還有一個小間,是用木板和白布簾子隔出來的。
4.
時間上距離遠(yuǎn)。
1.出自《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年代已隔,去魯尤疏。
5.
別離。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
2.出自《悼離贈妹》詩會日何短?隔日何長?仰瞻曜靈,愛此寸光。
6.
抑制。
1.出自《齊民要術(shù)·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廣志》曰: 益智,葉似蘘荷,長丈余……其子叢生著之,大如棗,肉瓣黑,皮白,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濊。
7.
窗槅。
1.出自《榮華樂》詩瑤姬凝醉臥芳席,海素籠窗空下隔。
2.出自《六丑·落花》詞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
3.出自《陔余叢考·隔》窗戶之有疏欞可取明者,古曰綺疏,今曰槅子。按槅當(dāng)作隔,謂隔限內(nèi)外也。
8.
變異。
1.出自《后漢書·郡國志贊》稱號遷隔,封割糾紛。
9.
界限。
1.出自《請吏部各擇寮屬疏》褒貶不甚明,得失無大隔。
10.
古代音樂術(shù)語。指某些彈撥樂器按音的位置。
1.出自《舊唐書·音樂志二》﹝七弦﹞弦十三隔,孤柱一。
11.
通“膈”。
1.出自《管子·水地》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
12.
通“融”。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昭隔內(nèi)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
《詩·豳風(fēng)》篇名。相傳是周公東征歸來后周人的作品,寫久戍在外的士兵在歸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勝利返回的喜悅,也有家園荒蕪的感嘆。
1.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湖北省黃梅縣東山說法,稱"東山法門"。
1.同"東山再起"。
1.謂安然隱居。
1.晉謝安在金陵城東筑別墅,常著屐來此游憩。謝玄等破苻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閱書既竟,了無喜色,棋如故。既罷,還內(nèi),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事見《晉書.謝安傳》◇因以"東山屐"為典。
1.指晉謝安在東山居住時所畜養(yǎng)的能歌善舞的女藝人。
2.泛指能歌善舞的女藝人。
1.泛指隱士。
1.同"東山再起"。
1.指從軍遠(yuǎn)征之人。
1.亦作"東方日頭一大堆"。
2.猶言來日方長。
1.見"東山高臥"。
1.本指謝安◇借指隱士﹑名流。
1.謂退隱的心愿。
東晉謝安退職后在東山做隱士,后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后,重新恢復(fù)地位。
1.指漢吳王劉濞的府庫。《漢書.枚乘傳》"夫漢并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運行數(shù)千里,不絶于道,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東山,吳王之府藏也。"后以指帝王的寶庫。
1.指隱居的念頭。
1.形容有所畏懼,躲躲閃閃。
1.城東的遠(yuǎn)郊。
1.從堂東升位。
2.從東邊升起。
1.即東蘠。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東弞》。參見"東蘠"。
1.指唐代東都洛陽國子監(jiān)中的生徒。
1.猶言聲東擊西。揚言要攻此方,實際卻攻彼方。
世界少有的特大煤田。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東勝一帶,與陜西北部的神府煤田相連。地質(zhì)構(gòu)造簡單,煤層厚,距地面近,大部可露天開采。優(yōu)良動力煤。已著手開采。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齊指集書省,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gòu)。以散騎常侍為長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書省。掌圖籍。宋楊萬里有《早入東省殘月初上》詩。按,楊曾任秘書監(jiān)。
4.清代對山東省的省稱。
5.民國時期對東三省的省稱。
1.古稱我國東部諸侯國的軍隊。
1.丑女名。相傳為美女西施的東鄰◇以泛稱丑女。
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丑女人看見了,覺得姿態(tài)很美,也學(xué)她的樣子,卻丑得可怕(見于《莊子 天運》)◇人把這個丑女人稱做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
1.《藝文類聚》卷四十引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后因以"東食西宿"比喻貪得之人唯利是圖。
1.謂出使東行。
2.唐代管理馬政的監(jiān)牧使之一。
長安市東部,原是漢朝長安處決犯人的地方◇代稱刑場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
1.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事見《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因以"東市朝衣"為朝臣被殺之典。
1.東方的事務(wù)。
1.謂不能聚財,錢到手就花光。
1.頭朝東。
2.東側(cè),東邊。
1.指中樞部門之一的門下省。因其設(shè)在宮城左掖(東小門),故稱。
1.古代稱東側(cè)的廳堂。
1.位于東郊的別墅。
1.漢武帝侍臣東方朔的省稱。
1.見"東司"。
1.古代東宮官署率更寺的別稱。掌宗族﹑禮樂﹑刑罰及漏刻。
1.古代傳說中的日出處。亦泛指東方極遠(yuǎn)之地。
2.比喻人的少壯期。
1.帝王至東方巡狩。
1.到處尋找搜集。
1.同"東張西望"。
1.古代對東北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1.東方的祭壇。
2.謂在東邊設(shè)祭壇。
1.謂議論的面很寬。
東床坦腹的簡稱。指女婿。參見東床”。
1.東廂的殿堂或廳堂。古代多指皇宮或官舍。
2.《儀禮.大射》"公將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東堂。"后因以稱習(xí)射的場所。
3.指晉宮的正殿。晉武帝時郄詵于東堂殿試得第,后因以為試院的代稱。
4.宋毛滂的號。
1.《晉書·摯虞傳》"武帝詔曰'省諸賢良答策,雖所言殊涂,皆明于王義,有益政道……'詔諸賢良方正直言,會東堂策問。"后因以"東堂策"指策試。亦指所對的策文。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