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誅求;索要。
1.出自《左傳·莊公八年》公懼,隊于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
2.出自《國語·吳語》以歲之不獲也,無有誅焉。
3.出自《太仆寺志序》是歲,自河北逾大江之南,民遭水沴,臣稍以便宜寬其誅。
2.
指責;責備。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八曰誅,以馭其過。
2.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3.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上·孔僖》夫帝者為善,則天下之善咸歸焉;其不善,則天下之惡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誅於人也。
3.
懲罰;責罰。
1.出自《禮記·曲禮上》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2.出自《進學解》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
3.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有所未安,教而勿誅,幸甚。
4.
討伐。
1.出自《國語·晉語二》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3.出自《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兵誅恒州,改度支郎中,攝御史中丞,為糧料使。
4.出自《書安南事》時安南不賓貢者二十一年,兩廣大臣歲歲牒問,未得其要領。天子慨然欲發兵誅之。
5.
殺戮。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2.出自《佩韋賦》尼父戮齊而誅卯兮,本柔仁以作極。
3.出自《偽自由書·賭咒》他明知道天不見得來誅他,地也不見得來滅他,現在連人參都“科學化地”含起電氣來了,難道“天地”還不科學化么?
6.
除去;芟除。
1.出自《國語·晉語六》故以惠誅怨,以忍去過。
2.出自《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鬼營誅荒梗,人境掃喧黷。
3.出自《三代因革論四》神農氏作,民知耕而食之,誅草萊,摘沙礫,各治其田而已。
7.
指刪除;刪削。參見“誅鋤”。
1.出自《注〈孔叢子〉序》然有語或淺固,弗極於道,疑后人增益,乃悉誅去。
8.
治理。
1.出自《孫子·九地》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2.出自《尉繚子·制談》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馬,萬人一將,以少誅眾,以弱誅強。
9.
嚴酷。
1.出自《文子·道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
10.
記述;闡述。
1.出自《墨子·耕柱》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1.騰挪變化貌。
1.奇麗的景象。
1.謂怪異而質樸。
1.謂眾采紛呈。
1.詭秘的樣子。
1.猶虛構。
1.漢梁孝王門客公孫詭和羊勝的并稱。
1.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
1.違背時宜。
2.欺世。
1.欺詐之事。
1.欺瞞掩飾。
1.大不相同。
2.奇異﹐奇特。
1.詭譎欺詐的手法。
1.虛報數目。
1.辯說之辭。
2.虛妄之辭。
3.謊騙﹔假說。
1.奇異的風俗﹑風習。
2.欺世。
3.違反常情﹐矯情。
1.詭詐而神速。
1.詭詐地計算。
詭詐善變反覆詭隨。也指詭詐善變之人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1.各種各樣的姿態。
2.做作的姿態﹔怪異反常的姿態。
1.奇特。
1.詭詐的計謀。
1.怪誕荒謬。
1.詭詐虛偽。
1.奇怪的問題。
1.假貨。
1.生性詭詐﹐胸襟狹隘。
1.詭詐狡黠。
1.謂馬吐出口勒﹐掙脫籠頭。喻抗拒羈絆。
1.詭詐奸險。
2.變幻奇險。
1.謂以詭詐等不正手段隱瞞田產。
1.詭秘地趕路。
2.詭詐的行為。
1.變易形貌。
2.奇形。亦指裝束奇異之人。
1.奇特﹑怪異的形體。
1.隱姓埋名。
1.奇特秀麗。
1.和雅正相背﹐與常俗相違。謂異端邪說。
1.假稱﹔謊稱。
2.詭詐不正之言﹔怪誕不實之言。
1.虛假不實的話。
1.佯裝不知而故意發的疑問。
1.即攤錢。古代博戲名。
奇異;奇特~的筆調丨故事~有趣。
1.猶奇異。
1.敗壞。
1.詭詐阿諛。
1.欺詐不實之言。
1.猶詭遇。
1.謂違背禮法﹐驅車橫射禽獸。
2.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追求﹑取得某種東西。
1.謂行事怪誕﹐超越常理。
1.不同聲韻﹐音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