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誅求;索要。
1.出自《左傳·莊公八年》公懼,隊于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
2.出自《國語·吳語》以歲之不獲也,無有誅焉。
3.出自《太仆寺志序》是歲,自河北逾大江之南,民遭水沴,臣稍以便宜寬其誅。
2.
指責;責備。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八曰誅,以馭其過。
2.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3.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上·孔僖》夫帝者為善,則天下之善咸歸焉;其不善,則天下之惡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誅於人也。
3.
懲罰;責罰。
1.出自《禮記·曲禮上》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2.出自《進學解》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
3.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有所未安,教而勿誅,幸甚。
4.
討伐。
1.出自《國語·晉語二》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3.出自《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兵誅恒州,改度支郎中,攝御史中丞,為糧料使。
4.出自《書安南事》時安南不賓貢者二十一年,兩廣大臣歲歲牒問,未得其要領。天子慨然欲發(fā)兵誅之。
5.
殺戮。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2.出自《佩韋賦》尼父戮齊而誅卯兮,本柔仁以作極。
3.出自《偽自由書·賭咒》他明知道天不見得來誅他,地也不見得來滅他,現(xiàn)在連人參都“科學化地”含起電氣來了,難道“天地”還不科學化么?
6.
除去;芟除。
1.出自《國語·晉語六》故以惠誅怨,以忍去過。
2.出自《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鬼營誅荒梗,人境掃喧黷。
3.出自《三代因革論四》神農氏作,民知耕而食之,誅草萊,摘沙礫,各治其田而已。
7.
指刪除;刪削。參見“誅鋤”。
1.出自《注〈孔叢子〉序》然有語或淺固,弗極於道,疑后人增益,乃悉誅去。
8.
治理。
1.出自《孫子·九地》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2.出自《尉繚子·制談》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馬,萬人一將,以少誅眾,以弱誅強。
9.
嚴酷。
1.出自《文子·道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yè)也。
10.
記述;闡述。
1.出自《墨子·耕柱》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1.苔蘚叢生如斑點之狀。
1.植物名。紫堇的別名。
1.晉郭璞《贈溫嶠》詩"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爾)臭味,異苔同岑。"后世因以"苔岑"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謂其狀如發(fā)之苔。
1.水苔曬干為脯,可食。
1.苔蘚滋生之跡。
1.以苔紙制成的箋紙。
1.生有苔蘚的石階。
1.形容苔蘚叢生,如錦繡鋪地。
1.枝干著有苔蘚的梅樹。
1.苔點形圓如錢,故曰"苔錢"。
1.叢生的苔蘚。
1.《后漢書.宦者傳.蔡倫》"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南人以海苔為紙。"苔﹑網均為造紙的原料,故用為紙的代稱。
1.苔和蘚同屬隱花植物中的一個大類,有很多種,大多生長在潮濕的地方。一般不細加分別,統(tǒng)稱苔蘚。
1.桃樹園。
2.春秋晉園名。
3.地名。即桃林。
4.指晉陶潛《桃花源記》中之桃源。
5.指桃園結義。
1.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xié)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后遂為結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1.見"桃源人"。
1.指結拜兄弟共同舉事。
1."桃花源"的省稱。
2.指桃源洞。
3.宋時臨安縣嘉會門外泠水峪,夾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稱桃源,為都人游集之地。
1.洞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到天臺山采藥迷路,誤入桃源洞遇見兩個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孫已過七代。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冥錄》◇因以指男女幽會的仙境。
2.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桃源山下,又名秦人洞,白馬洞,相傳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1.指隱者。
2.稱《桃花源記》中的漁人。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2.指通往美人住處的路。
1.借指隱士。
1.指用晉陶潛《桃花源記》為題材的畫。
1.指隱居出世的念頭。
1.食桃樹的衏蟲。
1.農歷二月的別名。
1.桃花蕾。
1.用桃木作的兵器。古代用以辟邪。
1.《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后以喻事物的繁榮興盛。
2.形容逃跑。桃,諧音"逃"。有時含詼諧義。
1.見"桃枝竹"。
1.桃樹枝條。舊時謂可以驅鬼魅。
2.指桃枝竹。一種赤皮竹。可以織席作杖。
3.指用桃枝竹制的杖。
1.桃枝竹編織的席子。為席中佳品。
1.桃枝竹制成的拐杖。為杖中佳品。
1.亦作"桃支竹"。
2.竹之一種。
1.草名。青葙的一種。
1.亦作"桃菹"。
2.經過淹漬晾曬,供冬天食用的桃實。
1.竹的一種。質地堅實,為制箭﹑做手杖﹑編席的好材料。
1.桃竹編制的簟子。
1.桃樹的果實。
2.傳說中的仙人名。
1.無牽無掛貌。
1.陶朱公(范蠡)與白圭的并稱。兩人為春秋戰(zhàn)國時富商。見《史記.貨殖列傳》。
1.即陶版。
1.陶瓷制成的裝飾性的板塊。
1.陶工中年長而經驗豐富者。
1.舒適﹐舒暢。
1.制造陶瓷器皿生坯的成形機械。
1.抒發(fā)陳說。
1.陶冶使成就。
2.猶撈摸。
1.使人怡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