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熟悉;知道。
1.出自《后漢書·虞延傳》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俎豆犧牲,頗曉其禮。
2.出自《黃家賊事宜狀》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
3.出自《由香港到寶安》因我不諳軍事,不便評論交通線轟炸的遲早。
2.
熟記;背誦。
1.出自《南齊書·陸澄傳》仆年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為業。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務,雖復一覽便諳,然見卷軸未必多仆。
3.
謂靈便。
1.出自《圣武記》曰漁船,材簡用巨,出海最諳,每載三人,一槳一帆,一以銃護,任竟往還,隨波上下,敵莫我覘。
4.
經歷;經受。
1.出自《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出自《御街行·秋日懷舊》詞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
3.出自《張資鴛鴦燈》吃了萬千控持,諳了無限磨難,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5.
料想。
1.出自《都市的憂郁》“我不會病的!”“那咋個諳得到!”“就是病了我也不吃藥的!”
2.出自《春潮急》張福林不諳女兒會有這個態度,碰到了橡皮似的,頓時一楞,視線不覺隨著女兒的手指轉去。
1.見"談燕"。
1.講論宣揚。
1.談論義理。
1.談論詩文書畫等有關藝術修養方面的內容。明徐禎卿有《談藝錄》。
1.討論切磋。
2.謂議論是非。
1.見"談論風生"。
1.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后以"談瀛"指談論海外事。
1.談論吟詠。
1.說笑諧謔。
1.善于空談而治理政務的能力很差。
1.談話﹔談說。
1.贊譽。
1.論說權變之道。
1.言談調笑。
1.言論的根據。
1.見"談言微中"。
1.古人清談時所執的麈尾。
2.指清談。
1.談話的資料。
1.談話的資料。
1.議論指摘。
1.善于言談而為世所宗仰的人。
1.如火焚燒。用以形容大旱。語本《詩.大雅.云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1.淡泊。
1.廣施仁愛。
1.謂廣蓄深藏。
1.普遍施及。
1.深廣而暢達。謂無所不在﹐無所不至。鬯﹐通"暢"。
1.廣施恩澤。舊時多用以稱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赦免等。
1.廣布。
1.深恩;大德。
1.延及。
1.謂潛心。
2.深入鉆研。
1.廣被均勻。
1.值國家慶典而降的恩澤。霈﹐盛雨﹐喻恩澤。
1.謂深廣。
1.普遍晉升。指帝王慶典﹐百官普遍晉升官階。
1.帝王的重大慶典。亦指舉行重大慶典。
1.深思。
1.綿密廣布貌。
2.深邃。
1.猶潛心。謂深入鉆研。
1.鉆研;深入研究。
1.《詩.大雅.生民》"實覃實吁﹐厥聲載路。"毛傳"覃﹐長;吁﹐大。"后以"覃吁"指年歲長大。
1.猶潛心。
1.古代官吏因遇國家慶典而升調。
1.指精神性疾病。
1.中醫病癥名。指由氣管積痰而引起的呼吸不暢﹑心跳﹑出汗等癥狀。
1.中藥半夏的別名。
1.中醫病癥名。多由濕痰結聚而成。常發在頸項﹑耳旁﹑肘腋﹑腿彎等處﹐生于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大小不一﹐推之可移﹐皮色不變﹐一般無全身癥狀。參閱明李梴《醫學入門》。
1.有蓋的盛痰的器皿。
1.中醫術語。體內痰濁與火邪互結或痰濁郁久化火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喘息﹑咳嗽﹑怔忡﹑昏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