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包含;蓄積。
2.
名詞
(Yùn)姓。
3.
名詞
〈文〉事理的深奧之處;深奧的含義。
1.
“蘊”的新字形。
2.
深奧的涵義。
1.出自《頭陀寺碑文》不可以學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盤之蘊也。
2.出自《元史紀事本末·諸儒出處學問之概》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詞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七·李坤》學《易》者,率莫測其蘊也。
3.
指才能;才智。
1.出自《鶴林玉露》若伊、呂、管、葛者,世亦豈盡無也哉,特莫能識其人,無繇試其蘊耳。
2.出自《仰山脞錄·鄒立齋》予以安車,以優其體……置之左右,以展其蘊。
4.
通“緼”。亂麻,可束以燃火。
1.出自《韓詩外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
5.
通“煴”。微火;無焰的火。
1.出自《漢書窺管》《說文》十篇上《火部》云:“煴,郁煙也。”蘊乃借字。
6.
佛教語。意為蔭覆。也譯作“陰”。佛經以色、受、想、行、識為“五藴”。參見“五藴”。
1.出自《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出自《壇經·機緣品》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
3.出自《答子由頌》五蘊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盡圓融。
4.出自《琵琶記·寺中遺像》人人在十洲三島,個個浄五蘊六根。
7.
積聚;蓄藏。
1.出自《后漢書·宦者傳·周榮》蘊櫝古今,博物多聞。
2.出自《壯游》詩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3.出自《郁離子·天地之盜》上罔下則不親,下罔上則不孫。不孫不親,亂之蘊也。
4.出自《左傳·昭公十年》蘊利生孽。
1.謂粉末飛揚騰涌。
1.即粉撲。敷粉時用以蘸粉拍臉。
1.謂駙馬之父。
1.尚書省的別稱。
2.猶閨閣。
1.粉身碎骨,不惜生命。
1.謂粉身碎骨,獻出生命。
1.猶言粉骨碎身。
1.猶言粉骨碎身。
1.謂身軀粉碎,犧牲生命。
1.指婦女之汗。婦女面多敷粉,故云。
1.見"粉零麻碎"。
1.三國魏何晏面如傅粉,娶魏公主,賜爵為列侯,后因稱駙馬為"粉侯"。
1.古時婦女點在額上的花狀裝飾,五出如梅花。
2.借指妓女。
1.亦作"粉繢"。
2.彩色的圖畫。
3.猶粉飾。
1.見"粉繪"。
1.猶齏粉。細粉。
散劑。
1.粉紅色的箋紙。
1.指白皮紙。
1.帶有白粉的竹節。亦借指竹。
1.白色汗巾。
1.磨金成粉。金粉以膠水調勻后,可供作字畫用,稱"粉金"。
2.黃色的花粉。
1.指婦女潔白細膩的頸項。
1.對美貌婦女的輕蔑之詞。意謂姣好容顏不過傅粉骷髏而已。
1.舊俗稱駙馬為粉侯,因推稱其兄弟為粉昆。
1.傅粉郎君。三國魏何晏美儀容,面如傅粉,尚魏公主,封列侯,人稱粉侯,亦稱粉郎。見《三國志.魏志.何晏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用作心愛郎君的愛稱。
1.舊稱女子之淚。
1.見"粉荔枝"。
1.亦作"粉荔"。
2.唐代洛陽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狀作為節日食品。
一種白色的一面光的紙,比較薄,半透明,可以蒙在字畫上描摹。
1.指婦女搽過粉的臉。
2.指戲曲中面涂白粉的臉譜,一般為扮演奸佞的凈角。
1.極言粉碎。
1.粉,白粉;綠,黛墨。均婦女化妝用品。
1.古代貴族禮服上的白色米形繡文。《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孔穎達疏引鄭玄曰"粉米,白米也。"蔡沈集傳"粉米,白米,取其養也。"一說,粉米為二物。孔傳"粉,若粟冰;米,若聚米。"
2.指花粉。
1.擦鏡之物。舊時以銅為鏡,用綿蘸粉摩拭,使之光亮。
2.猶白絮。
1.傅粉的臉。亦謂面顏白晳,有如傅粉。
2.借指美人。
1.謂面上敷粉頭上搽油,極意修飾,至于浮艷。
1.白臉紅唇。有時形容面顏姣美。
(~兒)極細的顆粒;細屑金屬~ㄧ研成~。
1.婦女化妝用的白粉與黛墨。
2.繪畫用的白粉與黑墨。泛指繪畫顏料。
3.借指圖畫。
4.引申為作畫。
5.演員化妝用的白粉與黑墨。 6.借指戲劇。 7.白和黑。 8.指區分黑白;分辨清楚。 9.猶粉飾,掩蓋真相。
化裝上臺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
白色的水牌。
(~兒)用綠豆、白薯等的淀粉制成的片狀的食品。
1.敷粉時用來蘸粉拍臉之物。
撲粉的用具,多用棉質物制成。
芡粉加水攪拌而成的糊狀物,供做菜時勾芡用。
1.喻女子容顏美好。借指美女。
2.白色。
3.指粉紅色。常用以形容有關艷情的事件。
4.粉飾;裝飾。
土壤中介于沙與黏土之間的細顆粒,捏在手中像面粉,細膩而不粘手‖粉沙的土壤保水能力好,適于種植馬鈴薯、花生等。
1.犧牲性命。
1.見"粉身碎骨"。